分手55年,他们终于结婚!这段旷世之恋,看哭全网……
分手55年,他们终于结婚!这段旷世之恋,看哭全网……
文 | 周冲
2010年9月26日。
一场特别的婚礼,正在厦门鼓浪屿举行。
新郎叫袁迪宝。
中国人,82岁。
新娘叫李丹妮。
法国人,83岁。
婚礼现场,两位耄耋老人搀扶着蹒跚而行。
尘满面,鬓如霜。
却红光满面,有着难掩的风华。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场一派欢腾,人人为之动容。
他们深知——
这场跨国恋能修成正果,实在来之不易.......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相遇。
奈何情深缘浅,因一些事被迫分开。
然后分隔中法两地,遥遥相望。
在半世纪的变迁里,她等了他55年,一直未嫁。
红颜损,青丝变白发。
唯独爱意,经年不变。
图片来源:网络
初遇时,是在1953年。
那年,李丹妮26岁。
在浙江医学院担任俄文老师。
李丹妮是名中法混血儿。
高鼻深目。
浓眉褐瞳。
走到哪儿都很吸睛。
图片来源:网络
袁迪宝永远不会忘记,新学期开学那天。
“丹妮老师”走进教室。
底下无数人起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他坐在窗边,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清风明月般的女子。
“像天仙一样从教室门口飘进来,每走一步我们这些‘土包子’都目不转睛地看着。”
抬眼的目光,恰好与李丹妮撞上。
图片来源:网络
但那时,爱情并未发生。
袁迪宝对她多是倾慕,并无他意。
李丹妮,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年纪稍大的学生”。
仅此而已。
后来,班里每次举行俄文考试,袁迪宝都拿满分。
漂亮的成绩单,吸引了李丹妮。
她开始辅导他,送他字典、参考书。
袁迪宝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
听闻老师精通四国语言,也常主动请教。
图片来源:网络
日子渐进,二人相交甚笃。
谈论的话题,也陆续延展到课本之外。
他们身上,有太多相同点。
看的书,听的音乐,喜欢的运动,都惊人地相似。
“像是同一个人。”
如此情投意合,简直是佳偶天成。
很快,他们步入彼此的灵魂深处。
垂杨下漫步。
西湖中泛舟。
两情虽未挑明,却如此缱绻。
图片来源:网络
一次。
二人相约爬灵隐寺。
途中,李丹妮给袁迪宝唱了首俄文歌。
当时的袁迪宝似懂非懂。
后来经查阅,他才明白歌词大意——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满怀的心腹话没法讲出来。
按理来说,如此大胆的示意,应该让他高兴才是。
可他没有。
面对丹妮的表白,他心里愁绪如麻。
一面是喜,一面是惧。
因为在他内心深处,藏有一个秘密。
入校前10天。
家人帮袁迪宝,包办了一场旧式婚姻。
当时的他,已25岁。
按照习俗,男大当婚。
若等学成归来,可能会打一辈子光棍。
于是。
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不得不与一名叫黄秀雪的女子,结为连理。
图片来源:网络
人生的出场顺序就是这么造化弄人。
入校后,他遇到了李丹妮。
情心初萌。
这场不该到来的烈爱,凶悍不可挡。
他自身,也逾矩不能自拔。
可他到底明白,自己是有妇之夫。
这场包办婚姻中,与妻子虽无感情基础。
但世俗道德在先,责任在先,不可能弃发妻于不顾。
无奈、纠结、挣扎......
一场巨大的心理斗争之后,他忍痛做出一个决定。
图片来源:网络
芙蓉树下。
他垂下脸,含着泪,把压在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
李丹妮听到后,心如刀锉。
有那么一秒钟,她甚至想将他据为己有。
可道德不允许。
“我不能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另一位女人的痛苦之上。”
命数已定,她深感无力。
除了放手,别无他法。
于是。
剪下一缕发,脱下一枚戒指。
送给袁迪宝后,咬牙离开。
图片来源:网络
袁迪宝哽咽难言,深感歉疚。
希望二人以朋友相称,继续保持联系。
李丹妮答应了。
毕竟,她从未怪过袁迪宝。
恨不相逢未嫁时。
她明白——
错的不是他们,而是封建习俗,而是造化弄人的相遇。
1956年4月。
告别知心爱人,李丹妮登上了去法国的船。
这一别,便是半个世纪。
在法国。
才貌双全的李丹妮,桃花遍地,追求者众多。
但她心中只有一个位置,早已被袁迪宝占满,任谁都无法走进。
因此。
此后五十余年间,她始终孑然一身,孤独而行。
视频截图来源:网络
好在大洋隔不了情思。
两人分别后尘缘未尽,一直以书信的方式联络。
她在一笺信纸上,写下爱意,寄去相思。
袁迪宝,也总寄来很多信。
那时的袁迪宝,已大学毕业。
在厦门市防疫站工作。
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
图片来源:网络
信里。
他始终极力克制自身情感。
试图用生活琐碎,掩盖“不该有”的想念。
但其实,在天各一方的日子里,他常回到二人相遇的地方。
在西子湖畔、断桥白堤,走他们走过的路。
回味他们度过的时光。
这些……李丹妮从未知晓。
俩人就这么遥遥相望。
想念了,就看信。
图片来源:网络
一次来信中,袁迪宝说,他正在攒钱,会在之后去法国看望她。
可惜天不遂人意,这场约定迟迟没有到来。
1966年。
李丹妮收到一封匿名信。
“不要再写信了,你在害人。”
她不知所以。
打听了情况后,才知晓——
彼时的国内,正处于特殊时期。
为了不给袁迪宝添乱,她放弃写信。
图片来源:网络
国内的袁迪宝,亦是如此。
他的姐姐害怕惹火上身,便悄悄将二人的信物全部烧毁。
这其中。
包括当年的那缕头发、那枚戒指。
图片来源:网络
就这样。
二人在命运浮沉、时代动荡中上上下下,断了唯一的联系方式。
1976年,特殊时期结束。
李丹妮再次将信寄出,等来的却是“查无此人”。
她万念俱灰。
心想——
十年过去了。
他有妻有子,家庭美满。
大抵是不想我打搅他了。
但其实。
袁迪宝早已不在厦门防疫站工作,而是被下放到了龙岩小池。
他同样给李丹妮写了数十封信。
均被悉数退回。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以为丹妮已嫁作他人妇,把他忘记了。
所以相思再入骨,爱意再绵延,他都没敢再写信。
俩人就这样错过、误会。
岁月悠悠。
年年相似。
曾经的一对璧人,日渐苍老。
如同信笺上的字迹,在经岁月淘洗后,开始褪色、斑驳。
无人再提。
图片来源:网络
所有人都以为——
袁李二人,就将自此相忘于江湖。
转折发生了......
1994年10月。
袁迪宝的妻子不幸患癌去世。
妻子离世后,袁迪宝独居了10余年。
不修边幅。
潦倒不堪。
见他孤独一人,晚辈曾多次劝他再寻个老伴儿。
他千推万阻,坚决不肯。
图片来源:网络
直到2010年春节。
全家齐聚一堂,举杯共庆,笑谈往事。
话语间,晚辈们得知他与李丹妮的事。
大为震撼。
纷纷劝他再尝试联系对方。
袁迪宝很是犹豫。
毕竟,俩人已几十年没有联系。
不知对方是否嫁了人、搬了家。
又是否......还活着。
那天晚上,他嘴上说着拒绝。
房间却整晚亮着灯。
图片来源:网络
昏黄的灯光下。
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图片来源:网络
几十年的思念,实在不知该如何下笔。
次日,信寄出。
他终日悬悬而望,只盼早日收到回信。
好在天作之缘。
一个月不到,李丹妮寄来回信。
看着熟悉的字迹,袁迪宝喜极而泣。
“她还活着!她还活着.......”
视频截图来源:网络
原来。
这些年,她一直未嫁。
为了让袁迪宝能联系她,也从未搬家。
之后,更是打算在修道院杳然一生。
对此,袁迪宝惭愧又内疚。
图片来源:网络
从前,他们之间横亘着无法逾越的巨石,在时间莽莽中弄丢了对方。
现在,他们终于有机会重生、相爱。
袁迪宝说:
“爱是无罪的。”
“只要不做害羞的事,就很纯洁。”
于是当即决定,邀请李丹妮来中国。
丹妮:
你好!
接到你的来信后,我日夜思念着你,只有默默唱歌,纾解心结。
你独身至今,信物也留存至今,请原谅我的负罪感,我们要重生。
如果你愿意,来厦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
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媳、孙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的。
盛情邀请下,李丹妮答应了。
再次重逢,是几个月后。
那天。
素来以邋遢示人的袁迪宝,破天荒地穿起正装。
他手捧55朵玫瑰。
心潮起伏,躁动不安。
在厦门高崎机场的大厅,激动地等待跨越重洋而来的昔日恋人。
图片来源:网络
没过多久,飞机落地。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第一眼认准了她。
“丹妮!”
两人相见,紧紧相拥。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抱,相隔55年。
没有私语缠绵。
没有甜蜜絮语。
尘封心底的期盼与想念,尽在不言中。
几天之后,他们相约民政局,补上了那张迟到半辈子的结婚证。
然后,举办婚礼。
这场爱而不得的旷世之恋,终于圆满画上句点。
图片来源:网络
二人的婚后生活,安闲自得。
依偎在一起看书。
图片来源:网络
携手在一起散步。
图片来源:网络
相伴后几年里。
袁迪宝的听力逐渐下降。
李丹妮的视力,也不复从前。
但即使这样。
他们依旧相互搀扶,做彼此的眼睛和耳朵。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一起领略四季更迭。
一起携手共度余生。
没有海誓山盟的诺言,却处处藏着柔情蜜意。
知晓的人,无不纷纷侧目,露出一抹艳羡之色。
图片来源:网络
7年后,袁迪宝摔了一跤 ,一病不起,不久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他特地交代晚辈——
若丹妮之后走了,务必将二人合葬在一起。
翌年,李丹妮也离开尘世。
骨灰被分成两半。
一半在中国。
一半在法国。
自此,故事结束。
但故事之外的爱,还在持续。
2014年。
这场“旷世绝恋”,被改编成微电影《日光岩之恋》。
两年后,又被写成文学作品《用爱等一生》。
图片来源:网络
“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几代荣枯,走过多少春秋与寒暑。
他们依旧在岁月的烟雨中,白发相守,共度余生。
现在,他们虽已离去。
但所有人都相信——
爱隔山海,情越半生。
即使岁月凉薄,在另外一个世界,他们也将继续相知相爱,相守相惜。
这场“旷世之恋”,不会停止。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