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野火烟尘笼罩下的戴维营,一场热闹但无用的聚会
沈逸:野火烟尘笼罩下的戴维营,一场热闹但无用的聚会
【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2023年8月18日,各方瞩目的美日韩三边戴维营峰会,在夏威夷和加拿大两地野火烟尘的背景下,如期召开。
这场峰会是拜登政府精心策划的战略大招。从意图来看,在现有的美日、美韩两个双边军事同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明显聚焦地缘政治议题的三边框架,是美国印太区域安全战略调整的一个重大步骤。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复现一个包含足够多成员的亚洲版北约,也难以将北约防区从欧洲跃迁延伸到印太,所以美方此次推出的是一个次优选择: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印太版北约”打造一个足够坚固的行动核心。
这个行动核心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其一,美国要保持充分的主导性,不能存在美国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其二,除美国之外这些行为体本身要有足够的安全关切,有充分的能动性,能够在符合美国总体安全利益的框架下采取自主性的行动,而无需美国额外投入过多的资源,为美国赢得充分的战略缓冲区;
其三,这些行为体与美国在威胁来源和安全认知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能够聚焦美国最为关切的印太区域的安全议题和所谓威胁来源。
基于上述考虑,日本与韩国,这两个处于半自主状态的美国军事盟友,得以有资格被邀请参加戴维营会议,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戴维营三边峰会的同时,美国分别与日韩举行了双边会晤。美方发表的双边会谈纪要,也清楚展示了这两个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安全关切:
一方面,这两个国家都接受这样的现实,即在安全问题上通过充当美国在地区的“战略马前卒”,来交换自身的活动空间,谋取自身的安全利益。
拜登在戴维营迎接尹锡悦和岸田文雄(图片来源:网络)
另一方面,日本的核心关切当然是自身的所谓正常国家化进程,也就是彻底消除《和平宪法》第九条等条款对日本在军事力量和国防战略方面施加的法理制约;相关的路径也非常明确,就是接受并利用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安全新挑战,在共同应对所谓“崛起中的东方大国”的名义下,为日本争取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并在地区安全热点议题以及日本自身关切的地缘政治议题上,能够扯华盛顿的虎皮,为东京作嫁衣。
而韩国的关切具有更加明确的地缘政治指向性——对半岛前途命运的韩国思考,在这届韩国政府中表现为通过一边倒的拥抱美日,来强化和改善韩国自身的安全境遇,即使理论上这意味着出现经典的安全困境,即韩国自认为追求安全的举动,会构成对半岛安全结构的刺激与不稳定输入,最终让整个半岛乃至地区陷入更大的不安全之中。首尔也明确表示不想改弦更张,而更倾向于一条道走到黑,韩方领导人遭遇意外事件影响下情绪不变,坚持到美国参会的举动,更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对外界传递出了颇为个性化的坚定靠拢美国的战略选择。
在不算很长的三边峰会发表的三份文件来看,即《戴维营精神联合声明》、《戴维营原则》和《磋商承诺》,不仅显示这次峰会取得了至少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而且为了能让主办方预期成果能看上去足够多,以至于只有2段内容、131个单词的《协商承诺》都被作为一个单独成果。
根据白宫网站对会议成果的梳理,大致成果分为五个类别,依次是“高层(部长级及以上)磋商机制”、“加强安全合作”、“扩大印太地区合作”、“深化经济和技术合作”以及“深化经济和技术合作”,相关类目下的次级合作项目合计20项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关键词,大致有三个:
第一,“磋商“。就各方关切的打造亚洲北约核心圈的举动,能够匹配的关键词是”磋商“,就是如果有事的时候,迅速相互磋商,就影响其集体利益和地区安全的地区挑战、挑衅和威胁,通过磋商协调应对。
有”磋商“当然理论上比没有”磋商”要进一步,但考虑到,美国与日本、韩国分别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信息、情报的共享与交流,在双边层面事实上已经长期持续运行,这个三边“磋商”机制在现有机制上能够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增量,仅从现有的文字表达来看,可能是难以确定的,还有待实际的检验。而且结合美国以及北约在欧洲地缘政治问题上当下正在进行的各种磋商、协调乃至合作行动来看,其真实的效能,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预计大概率会出现不确定性。
位于冲绳的驻日美军基地(图片来源:ICphoto)
更重要的是,从《磋商承诺》文件的内容看,虽然第一段界定了有事要进行磋商,但第二段立刻表明“我们各国保留采取一切适当行动维护我们安全利益或主权的自由。 该承诺不会取代或以其他方式违反《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安全条约》以及《美国和大韩民国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中的承诺。 本承诺无意产生国际或国内法规定的权利或义务。”进一步退两步的感觉跃然纸上,有理由催人思考,这种无意产生权利义务的协商承诺,除了让白宫多一个成果用来发新闻,让拜登多一个成果用来竞选总统,真正能够产生的效果究竟在哪里。
进一步说,这个“磋商”机制最大的想象空间,是美日韩三方未来在台海、南海有事时可能介入的强度,“亚洲小北约”的想象,也是从这个角度延伸开来的。但是,如果回到文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无情的现实: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明确提到了“包括武力的使用”,到了《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就变成了“所有措施”,“军事”或者“武力”的措辞没有出现;在美韩条约第三条里,采取的“行动”更突出一个符合国内法律过程,以及还通过备忘录形式压缩可能涉及提供军事援助以及武力使用的范围。
换言之,尽管心里面想的是亚洲小北约,但美国自始至终谋取的是承担尽可能少的条约义务,为真实场景出现时保留最大限度的自由裁量权,美国的盟友对此也心知肚明。
由此推出,这次事前大肆张扬的“磋商”机制,在文本中明确说明了不会超过美日、美韩双边条约中承诺的水平,那这种机制能够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很明显且很尴尬地显著弱于此前美西方媒体爆炒的预期,更是远远低于简体中文社交媒体圈内那些被网友戏称为“北望王师”的存在们的幻想。这不能不说是比较大写的尴尬。
第二,“合作”。让以霸主出名、以非自主盟友著称的三个国家坐下来谈理论上以平等为基础的“合作”,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声明中反复强调了三边以及印太区域内的各种合作,包括联合军事演习、情报交流、信息共享、海上安全、人道主义应对、金融合作、技术合作、国家实验室合作、技术标准合作、颠覆性技术保护合作、妇女赋权合作、供应链安全合作、下一代青年领袖培养合作等等,林林总总,合作议题、范围以及推进合作的政治意愿,不能说不强烈。
不过,以三国国家实验室合作为例,这是整个三边峰会联合声明中唯一涉及具体预算金额的,提到预算估计600万美元起步。考虑到三个国家的体量、发达程度、合作涉及的先进技术领域等等因素,对比此前强烈表达的政治性的合作愿望,这个额度可能更多是从相反方向,帮助观察者对于一些可能过于高估和乐观的预期进行初步对冲。具体如何落地,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在2024年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的1-2年内,会有比较清晰和全面的展示。
根据美国国内政治的一般经验性观察,这个三边机制中谈到的合作,如果在2024年没有取得实质性落地成果,那么后续发展就高度依赖于2024年选举的结果;如果本届政府赢得连任,落地概率应该还是存在的;如果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那后续发展变化的方向与趋势,也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冲击和挑战。
第三,“东盟”。虽然这次是美日韩三边峰会,但在联合声明和原则文件中,并没有参加峰会的“东盟”都被提到了非常靠前的显著位置。这里透出的信息,比较耐人寻味。
根据观察地缘政治博弈的一般经验显示,此类博弈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入场,一种是选择代理人,背后拱火,间接参与。那么问题来了,在东盟没有成员参加的情况下,如此热情高涨的地区安全问题上将东盟放在前列,甚至是最前列,透露出的清晰信号,似乎是这个理论上应该是未来亚洲北约核心的三方小圈子,从最开始对自身的定位还是考虑了“拱火者”的角色和定位,希望真正在相关问题,比如南海问题上,冲锋陷阵的是缺席的东盟。
2023年7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参加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俄罗斯-东盟会议(图片来源:ICphoto)
这一点折射出了非常微妙的小心思,即使路人皆知此次峰会的地缘政治非常清晰地指向并聚焦崛起中的某东方大国,但三方不约而同的优先选项,还是让并没有参会的东盟先上,这三家更加天然地遵循“不死贫道”的传统智慧,优先选择了幕后拱火。
这与冷战初期,美国带着一众欧洲盟友,组建北约,正面对冲其认定的来自当时苏联的战略威胁,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冷战时期,在亚洲形成所谓“的竹幕”(欧洲铁幕的亚洲版),美国挑头,带着一众双边军事盟友,对冲其认定的安全威胁的做法,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有特定认同的个体,会将之描述为华盛顿的“战略智慧”,但从地缘政治的基本理论以及国际战略博弈的一般分析框架来看,这更多折射出新时期力量与可支配资源不足的霸权,及其半自主盟友的某种战略尴尬。没有什么盟友愿意为华盛顿火中取栗,华盛顿也不愿意率先亲自下场,只能将没来开会、且不是华盛顿能够指示的行为体写到风口浪尖,继而表示“支持”,不能不说真的非常让人感慨。
通读两份成果文件,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是,想法丰富,主意众多,切入点明确,但是推动落实战略构想所需要的人、财、物,以及执行这类具有大战略特征的文件所需要的智慧、勇气和谋略,但这些均呈现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份成果文件,更接近符合美国国内选举政治诉求的象征性成果宣誓,而非某种具有剑及履及特征的战略指导文件,更谈不上具有清晰路径与发展规划的可执行版本。
对于美国来说,这次峰会最耐人寻味和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美国拿出来交换日韩同意的筹码:从直接的表现形式上看,拜登政府拿出来的是“戴维营”,即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外交礼仪筹码,让日本和韩国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开三边峰会,赋予其相对平等的盟友身份,实现对日韩两国在与美国盟友关系中身份的象征性提升,成为美国的优先选择。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站在日本和韩国的角度,在习惯了美国长期凭借实力优势构建的非对称盟友关系之后,看到这样的礼遇,是感到受宠若惊,然后“肝脑涂地地为知己者死”,还是敏锐察觉到了“带头大哥”的“老迈龙钟”,“日趋有求于昔日跟班和小弟”,继而形成“是时候更多的讨价还价”,恐怕还在两可之间。
从最终的成果文件看,其措辞的使用、指向性的刻意模糊以及对地区热点问题的描述偏重,可能距离拜登政府最理想的预期仍存在相当距离。虽然说在美国面前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自主性,但显然日韩基本的理性,仍然是健全且敏锐地存在着的。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此次三边峰会内部讨价还价的细节,但显然尽可能利用美国更加有求于韩国和日本为印太新战略站台的需求,来交换东京与首尔、而非华盛顿更加关心的议题,应该是三方这一轮博弈中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说,这次峰会以及三份战略文件,多少让人察觉到的是华盛顿某种力不从心的尴尬。峰会开幕式三方演讲时,拜登与尹锡悦都慷慨激昂地大谈合作的战略价值,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开场则对夏威夷毛伊岛火灾表示关切,并承诺提供2百万美元的援助,可以看作是这种尴尬的某种直观的体现。
野火当然可以说起因是天灾,但对火灾的救援,尤其是将野火纳入极端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之后,则是让人更多地透过对野火的救援能力去评估政府的能力。夏威夷火灾威胁的是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检验的是华盛顿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系统性能力,以及救助本国民众在华盛顿决策者心中所处的优先顺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美国这届政府的表现,很难符合试图通过主办三边峰会展示的国际体系中领导者乃至霸主应有的形象。
大火摧残后的夏威夷拉海纳镇(图片来源:ICphoto)
更微妙的是,通过三边峰会编织未来亚洲北约核心圈层的举动,在安全观念和风险认知方面,基本已全面滞后于当今时代。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构建北约所依赖的经济活动模式,在当今世界基本可以说已经彻底消散。被其认定为遏制对象的崛起中的东方大国,是包括美日韩三国在内,印太乃至全球所有主要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安全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三边峰会,更像是高调粉饰过的美式抱团取暖,是一种不合时宜且缺乏必要资源支撑的“拼凑小圈子”,以及某种拙劣的服务于国内竞选政治精算的象征性表演。
中国,这个崛起中的东方大国,这个在戴维营三边峰会中被针对的标靶,面对这种拙劣到有些尴尬的表演,要有“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的战略气魄,也要在战术层面做到迎难而上、战而胜之的充分准备。历史的进程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要靠开会、印文件和喊口号就复活“冷战”,继而意图复制所谓冷战胜利的图谋,注定将成为后世历史中的一段闹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