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的女儿,退学了,背后真相扎心!每一位家长都要警惕......
保研的女儿,退学了,背后真相扎心!每一位家长都要警惕......
希望孩子优秀又幸福,是每位家长的心愿。
但父母或许并不知道,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变优秀时,他是否真的开心,真的在做他自己。
——鹿妈
◆◆◆
作者 | 海蓝幸福家
来源 | 海蓝博士(ID:hailanboshi)
特别想问问各位家长,你们都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想不想培养一个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的孩子?
我就有这样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女儿:从小到大,她都是我的骄傲,各项成绩都是优,乖巧懂事,生活上也很自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她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而我,在教育的过程中,跟随着社会主流,走在追求成绩、追求成功的路上,孩子也一路狂奔, 但是,后来,她累了,奔跑不动了,自动刹车......
我如梦初醒,才发现,我培养孩子的目标已经偏了......
我是一名老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公事业有成,女儿的出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欢乐。
小时候,我们想着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好了。
作为独生女,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我生活,老公在外地发展事业。
老人的保护和溺爱比较多,生活上的事情都包办,奶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会,我来弄。”所以孩子的生活体验很少。
从她上学开始,作为老师,我知道成绩的重要性,没有好成绩,就进不了好学校,没有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女儿这辈子的幸福可能就没有了。
我跟很多家长一样,关注点更多在学习上,考了第一名,我会很高兴,考的不够好,我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有担忧。
择校、选班主任、校外补习等很多事情,都没有跟孩子商量,总是按照自己认为对她好的方式做安排,很少顾忌孩子的感受。
我希望能够帮助她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家庭,这样我的脸上就会有光,日子就会更加美好。
一个人内在的能力,也需要从小培养,例如抗挫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理论上,我是知道的,但是,只要发生了事情,我就会本能地像老母鸡保护小鸡那样冲上去了。
女儿初一第一学期,老师让她当班干部,她不想当,自认为成绩不好,管理能力不行,管不好班级管不了同学。
但是女儿不敢跟老师说,勉强应承下来,整个学期压力特别大,大到都不想去上学,甚至将体温计放进热水里让温度上升,假装自己发烧,请假不去学校。
后来,我看到女儿情绪不对劲,就悄悄去找班主任,说了这件事情。
班主任说她根本不知道,说女儿平时表现特别好,听我的描述,感觉孩子压力确实有点大,然后想办法重新调整了班干部,帮女儿卸下担子。
现在回看过去,类似的事情我做了不少。
我没有把孩子的事情交到她手上,没有鼓励她勇敢去尝试,去表达自己,勇敢做自己。
结果就是她不敢表达,不会选择,不知道到底自己想要什么。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日常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学会应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遗憾的是,我在这方面的引导不够。
当孩子有情绪和压力时,我只注重帮她排除外在因素,却忘记了内在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当培养孩子的方向偏了之后,早晚都会有问题产生。
表面上看似一帆风顺,其实内在已经暗涛汹涌了。
2017年,女儿以优异的成绩保送研究生,全家人都特别高兴。
2017年8月,女儿直接去了学校,开始泡在实验室里,做计划订方案做实验......
可是,等到正式开学的那天,女儿忽然对我说,她不想念了!
我听她这样讲时,并没有太在意,我认为她肯定是假期没有休息好,做实验有些劳累,便连哄带骗地劝她留在那里。
女儿研究生阶段选择的专业是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这个专业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谁知,开学没几天导师生病了。
学业上无人指导,实验屡试屡败,她开始着急了,越来越焦虑,她想如果这样下去,根本开不了题,开不了题就完不成论文,毕业就无从谈起......
于是越想越犯愁,越想越着急,半夜里,睡不着偷偷地躲在被窝里默默地哭泣。
那时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实验室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出现问题。
每当大家一起出去聚餐,她心里不愿意,但是又担心脱离集体,显得不合群,就硬着头皮勉强自己去。
去了之后,看到别人开开心心的,感觉自己总是融入不进去,好像跟大家总保持着距离,也因此觉得压抑、委屈。
久而久之,她的心情变得特别低落,每天都陷在痛苦的情绪里。
每当孩子跟我倾诉抱怨时,我不知道怎样回应她,总是搪塞过去,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一阵一阵的,说说也就过去,所以也就没当回事。
当问题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不会有多高的警惕,多少家长跟我一样呢?
2018年8月份,一年过去了,实验还是没有进展。
但,孩子的状态明显不对劲,她想到实验室就会紧张害怕,走到实验室门口,就会全身发抖,手心出汗,非常害怕,夜里常常哭泣,白天头昏脑涨,经常不在状态。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跟导师商量,休学一个学期,给孩子一个缓冲,调节调节情绪和身体。
在这休学的半年时间里,孩子做了各种尝试,话剧表演、全民K歌......只要不在实验室,她的情绪状态就比较平静、愉悦。
2019年初,休学结束她再次回到实验室,再次激发她的情绪,她又变得紧张、焦虑、担忧、恐惧。
那时,她跟实验室的同学相处得很不和睦,做实验,都等别人晚上十一二点回宿舍之后,再去实验室。
结果不到一周时间,生物钟全部打乱,连续的熬夜,让身体就像感冒一样,浑身酸疼无力,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睡不着,情绪更加糟糕。
就这样,孩子一直坚持到2019年4月,孩子终于受不了,不想坚持了。
她经常问我:“妈妈,这个研究生证就真的这么重要吗?”
当时我还抱着一丝希望,去找了导师,导师说她们这样的学生,没问题的,肯定能毕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没有看到孩子,没有看到孩子的情绪状况,还抱有幻想,认为她再坚持一下,就能把毕业证拿下。
过往埋下的雷,开始一点儿一点儿释放出来,但是,我还没有意识到。
那时,我开始了学习。
我想知道:那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读不下去,厌学情绪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我想的是找方法,让女儿能继续读下去。
2019年8月24日,在一节亲子课堂上,我听到了一个案例,对我触动很大,主人公是一个高一休学在家的女孩。
女孩是学霸,但是中考却没有发挥好,没能考上心仪的重点中学。孩子内心特别苦恼,伤心难过,但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
家长没有看到孩子受到的打击,还批评孩子说:“都考成这样了,还跟没事儿人一样......”
后来,女孩上了一所普通的高中,开学没多久,开始失眠,情绪低落,最后去不了学校,上不了学。
课堂上,老师说:
“中考失利,孩子已经很难受,父母根本看不到,还批评指责,那等于雪上加霜。”
接着老师提问:
“一个骨折了的孩子,还能跑下800米比赛吗?”
这些问题一次次敲击着我的心,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我从这个女孩儿的身上看到了女儿的影子。
我知道了,孩子不是不想读,而是做不到了。
课程结束的当天晚上,我就去了孩子的学校,将她的被子书本整理好,带她回家。
我紧紧地抱着孩子告诉她:
“孩子,咱们回家,研究生不读啦,那个毕生证不重要,你才重要!”
回来之后,女儿去一家艺考机构上班,跟孩子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女儿是个特别认真的人,有时看到一些问题就会热心提建议,希望得到回应,但并不是每次都有回应,一旦如此,她就会失望愤怒,情绪低落。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女儿都会给我打电话。
那时,我已经开始了情绪管理的学习,开始学着倾听、理解、陪伴、支持她。
她打来电话,我会全身心地倾听,允许她有情绪,不再去评判指责。
我会轻声跟她说:
“ 妈妈看到你一心想为单位好,你勇敢地提出建议特别好,这里可能做不到你期望的那样,我们做了该做的,其他的,就交给上天吧......”
女儿听了我的话之后,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不再那么较真,也不再感到委屈。
过去没有上的课,还是要一点儿一点儿再补回来。
2020年初,疫情来了,机构关闭,女儿回到家里。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她的情绪。
她不停地刷微博,看疫情相关的新闻,澳大利亚山火,北极冰川消融,这些信息会让她越看越害怕,紧张到背不能着床,牙关紧咬、夜不能寐。
起初,当她紧张地跟我诉说害怕担心的时候,我总是马上评判她:
“害怕不会别看,每天刷点好的不行吗?”
语气中有不耐烦,有指责,孩子又会多一层害怕,觉得自己不好,给妈妈添麻烦了。
后来,我把每月的践行目标定在把控情绪上。
每当她焦虑来临的时候,我能够坐下来,轻轻抚摸她的后背,陪伴着她,温柔地跟她说:
“没事,妈妈在,我们什么都不怕。”
每一次被孩子激发,我都会回到自我探索上,画出情绪循环图。
我发现,每当看到孩子情绪不好,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评判,对孩子的想法、行为、语气、神情都有不满。
女儿对自己也有很多不满,甚至怨恨,她觉得父母为她投入了那么多的教育资源,自己竟然混成现在这个样子,时常会攻击自己,甚至打自己。
我看到这种情况,就会觉得不可思议,我会说:
“从小到大妈妈都没有动过你一个指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
我就会变得很愤怒,会愤愤离开,然后是隔离、冷漠......被女儿的情绪带跑偏。
一张张情绪循环图画,让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己与女儿互动中的情绪循环模式。
我看到女儿行为背后的痛苦,我知道她在用她的行为宣泄情绪、释放痛苦。
我不断地探索,详细地制定行动方案,一次次地践行,慢慢地,我再面对女儿的情绪时,做法真的不一样啦。
当女儿再有情绪时,我会先觉察一下自己,评估一下自己的状态,把自己调整到平静温和的状态,再去慢慢地靠近她,引导她看到这些情绪,试着让她了解这些情绪的来源。
我会柔声细语地跟她讲话,让她看到世界的美好安稳。
就这样,在我的耐心陪伴下,女儿的情绪慢慢地稳定了下来,还主动报名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她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
虽然晚了一些,但是没关系,人生还很长,我们还来得及。
即便孩子刚开始没有力量站起来,我们做父母的要先稳住,才能给孩子有力的支撑。
在一天天的践行中,我放下了很多:
一、期待: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不去跟别的孩子比,我承认孩子的情绪生了病,就像骨折的孩子一样,需要时间调理。
二、面子:在外人眼里,我们家特幸福,老公事业不错,女儿也很优秀,大家并不知道女儿现在的情况,偶尔遇见熟人,有人会问我:“孩子毕业没?到哪儿工作了?”
两年前,我会支支吾吾地搪塞过去,会脸红,会羞愧,觉得很没面子。
现在,我会落落大方地说:“在家呢,还没想好去干什么,慢慢思考。”没有一点儿慌乱和紧张。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改变呢?因为我看待问题的视角已经不同。
每个孩子都会遭遇困难,只是时间不同、方式不同。
若将人生拉长,女儿的事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件而已,并不代表整个人生。
以这样的视角看人生看孩子时,我的搅扰少了,羞愧没了,日子过得更安稳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曾经的教育误区:
1. 目标模糊
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培养孩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每个家长都需要清晰这一点。
目标一定是整个人生的目标,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段时间,否则,就会跟着社会的洪流走,迷失方向。
一旦迷失,出事只是时间早晚不同。
2. 高期待
我希望孩子一直优秀,孩子也逐渐将我们的高标准内化,不允许自己失败,一旦做不好,就攻击自己。
这样一来,孩子就严重内耗,外在的风吹草动都可以让她的内在掀起轩然大波。
3. 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健康
真正能够让孩子立足于社会的,是她内在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一个独立自主,有抗挫力的孩子,才能真正应对外在的风雨。
在陪伴孩子熬过艰难时刻的这几年,我充分相信孩子有自愈的能力,无论她做什么都是当下能做到的最好!
我不再评判、不再试图改变,而是更加理解接纳,允许她做自己,支持她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当孩子在遭遇挫折、失败时,父母真正的爱与接纳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和爱。
父母对孩子意味着温暖的家,我要把家打造成一个平静的沙滩一个宁静的港湾,当她累了、痛了,妈妈总在等她回家。
所有的困难都有礼物,愿我和女儿都带着爱和善意慢慢打开这神秘礼盒,迎接生命给予的精美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