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师生5000人,又一“双一流”高校开学启用新校区!
入驻师生5000人,又一“双一流”高校开学启用新校区!
8月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正式启用。这标志着该校办学历史翻开新篇章。
新校区启用,办学瓶颈大获破解
据了解,2011年初,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中国地质大学向教育部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出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建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当年11月,教育部发文同意学校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
在教育部和武汉市的支持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于2013年至2019年历时6年、投资30亿元建设未来城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国家确定的四家“未来科技城”之一。校区总建筑面积57.34万平方米,功能布局包括公共资源共享区、院系科研区、生活及后勤服务区。新校区新入驻5个学院、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将成为全新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前沿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产业技术研发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黄晓玫指出:“未来城校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凝聚了全体地大人的智慧和心血,既是我们乘势而上、善作善成的工作结晶,同时将历史性地改善办学条件,为我们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厚植基础、涵养根脉。”
中国地质大学官网介绍,未来城校区的启用不是过去通常意义上的规模扩张,而是破解学校办学资源短缺困境、优化学科发展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聚合优质办学资源,助推综合改革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为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之路,为实现“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地大梦提供一流的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保障。
未来城校区中轴线景观
从南望山到未来城,五千名师生入驻
据了解,9月1日正式开学前,新校区陆续迎来了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际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本科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入驻师生超过5000人。据了解,2019级新生今年不入驻新校区。
搬入新校区的学子们
地大未来城校区概况
未来城校区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部,距离主校区27公里,建筑面积50万多平方米,办学规模为师生总数1万余人。其中公共教学楼共有两栋,其中有双屏、集控录播、集控行为感知、高清录播远程交互、白板单屏、拼接单屏等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室120间,物理实验室、电工实验室、语音室等48间各类实验室。目前,教学楼内共计11496位固定和活动课桌椅已经全部安装完毕。
在未来城校区,一栋栋大楼顶部,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地铺满屋顶,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输送到校园各个角落。学生宿舍组团采用被称作“清洁能源黑科技”的空气源热泵与太阳能加热板结合式热水供应系统,全天候、全自动为宿舍提供淋浴热水。
未来城校区电力工程-能源中心总配电室
据了解,按照规划,未来城校区从建设之初,就定义为“独具特色、管理便捷、绿色环保、和谐智慧的美丽校园”。该校建设指挥部在智慧能源平台、校园安防平台、校园无线网络信息、校园雨水回收净化、清洁能源(地源热泵、太阳能)、实验室废水综合处理、建筑BIM信息、3D地下管网模型等方面,精心打造,成为未来城校区建设的特色。
武汉未来科技城简介
武汉未来科技城位于武汉东南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占地面积66.8平方公里,是在518平方公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规划的一个城市功能完备的卫星城,其发展目标为:
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
引进10位左右在业内有重大影响、具有科技研发国际前瞻力的战略科学家,集聚100位左右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具有旺盛创造力的研发领军人才,培养1000位左右精通研发技能、掌握关键技术的科研骨干,形成一批国际一流、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
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
在新能源、信息、冶金、节能环保、航空、新材料等关系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产业布局的领域,依托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加快开展核心技术的战略研发、关键技术的跨越发展、重要技术的集成示范、共性技术的合作攻关,加速推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研发机构5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特区
借鉴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的力度,着力探索建立企业投资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科技投入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协作机制,建立研发机构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决定团队成员聘任、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科研经费使用等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以期权股权等方式分享利益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积极作用。
新闻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