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物」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
「河北人物」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
点击方志河北关注我们
了解河北省情
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
丁果仙
丁果仙(1909—1972),女,原名丁步云,艺名“果子红”,辛集市王口镇人。本姓钱,因家贫,4岁时被卖与山西太原丁姓人家。七八岁时开始学艺,选择了胡子生行当。9岁开清唱卖艺,13岁登台演出,15岁时即驰名于山西和京津一带。她的唱腔圆润清亮而又刚劲豪放,既发挥了女声高亢婉转的特色却又不带女腔女调;表演逼真,动作帅气,兼备女性独有的细腻而不露女态女相。“女演男而不露女相”,“女演男而胜于男”,在晋剧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因此,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唱片时,就获得了“晋剧须生大王”的称号,名扬海内外。
丁果仙艺术上的早熟,除了基本功深厚,还因她善于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在学艺阶段和从艺前期,不分行当,不分流派,将诸家之长集于一身、熔于一炉,创造铸新,逐步形成了她那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发音坚实宏亮,共鸣区域宽广,咬字清晰纯正,气息运用自如的演唱特色和风格,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发展为独创一格的丁派唱腔艺术,对近代晋剧胡子生一门的演唱产生了划时代影响。
在盛名之下,丁果仙仍在不断地探索,并追求晋剧表演艺术的突破。上世纪30年代初,她屡赴京津演出,通过与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广泛接触和对京、晋两个剧种的对比,她“取缔”了晋剧唱中经常出现的“哪 呀哈”之类的衬字和粗俗的唱词,使作派更规范化,艺术更趋精致典型。同时在塑造的角色中,又增添了《太白醉酒》中的李白、《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等一类儒雅俊逸的人物形象。她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舞台形象,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以旧时代被侮辱被损害而富于正义感的苍头院公为主的白髯青衫角色;一类是以居官廉正而仕途坎坷的七品县令为主的宫衣纱帽角色。抗日战争期间,因不甘屈身媚敌,常遭日伪的欺压,被迫长期中止舞台生涯,隐居忻县山村。
新中国成立后,丁果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率领晋剧广大艺人参加民主改革运动,组成了以她为首的新型艺术团体——太原新新晋剧团。参加了赴朝鲜和福建前线的慰问演出。在艺术上,她精进不懈,千锤百炼,奋力攀登新的高峰。她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人民的赞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52年,以《打金枝》《蝴蝶杯》等剧目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一等奖。1955年,她主演的《打金枝》搬上了银幕。1956年,她受到毛主席接见,并给毛主席清唱了晋剧移植剧目《屈原》里“橘颂”的一段。昆剧《十五贯》在北京上演时,周总理指名邀请她到中南海参加会议,她聆听了周总理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之后,她更加积极地投身晋剧改革活动。除对晋剧传统剧目做了大量的推陈出新工作外,还对现代戏的演出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血泪仇》里扮演的老贫农王仁厚、在《红旗下的花朵》里扮演的老教师、在《小女婿》里她反串的丑旦陈快腿等,都博得观众好评,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山西省暨太原市文艺界隆重举办“丁果仙舞台生涯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表彰她的艺术功绩。1972年,被“四人帮”残酷折磨而死,年仅63岁。粉碎“四人帮”后,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