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九九消寒图,凝聚着古人的统计学智慧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九九消寒图,凝聚着古人的统计学智慧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民间就流传着“ 冬至大如年 ”的俗语。 夏有三伏,冬有三九。 冬至

九九消寒图,凝聚着古人的统计学智慧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民间就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冬至最有特色的习俗便是数九。

冬至前后,冻破石头。天寒地冻,如何消寒,如何熬过漫漫冬日?智慧的古人,发明了“数九”的游戏:

按照各地的物候、农事、风俗习惯,编排出朗朗上口的九九歌,孩子、大人们唱着九九歌,描画着《九九消寒图》,冬至后最冷的这八十一天,因为有了意趣,有了盼头,好像就没有那么难捱了。毕竟,到了“九九”就是耕牛遍地走的春天了。

春耕

九九歌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笔者至今还能清楚地背出小学课堂上老师教的那版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首歌诀,从送走冬天,到迎来春天,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规律与人们的农业生产、文化娱乐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

而《九九消寒图》,则是一种书画游戏,消寒的同时,又能怡情悦性,颇有雅趣。

故宫养心殿大修前挂的《消寒图》

去年冬至,我们详细介绍过几种九九消寒图,包括涂圆圈、染素梅、描书法以及一些进阶玩法。

值得注意的是,每种玩法都涉及到了对天气的记录

比如,涂圆圈多用上下左右来表示阴晴雨雪,染素梅可以用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描书法多是用文字来标注。

两种画完的九九消寒图,标注的都是天气

这就不得不说说九九消寒图的作用了。一般资料中对其的作用只局限在“消寒”和“雅趣”上。

《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但其实,九九消寒图的用法并不只是这么简单。古人们通过记录、翻看九九消寒图,还可以占测来年的收成。

《京都风俗志》记载:“冬至日俗谓之属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阴晴,涂一圈记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以占来年丰歉。”

到底是怎么预测的呢?通过查阅资料,笔者找到了三点:

第一,可以由一九的天气推知九九的天气,一九某一天的气候常常代表后面一个全九九天的气候。比如,一九的第二天冷,则二九的全九都冷;一九的第四天暖,则四九的全九都暖。第二,可以由今年九九风雪天气的多少来推知明年收成的丰歉。如果今年不太冷,明年大概率蝗虫会多,谷物就不能丰收。第三,可以由多年九九的气候变化推知粮价的涨落。民间有共识: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大旱一旦来临,粮价就会上涨。但想要算清哪一年干旱,要把积累多年的“九九消寒图”放到一起,观察各年九九期间几种天气的数量变化,就能推算出可能干旱的年份。

实践出真知。古人虽然没有接触过统计学,却创造出了有着统计作用的九九消寒图,可以说,小小消寒图,凝聚着古人的统计学智慧。

尤其是在研究数据、总结规律时,他们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出发。不仅有从局部推整体,比如拿每年81天的天气情况推知全年的气候状况;也有从已知推未知,比如拿一九各天的冷暖推知往后各九的冷暖;还能从过去推未来,比如以过去多年气候的变化推知以后各年的气候情况。

而且在推测过程中,他们还清楚地掌握了气候与收成收成与谷价等,这几种关系到农民立身之本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并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对过去概括出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要通过连续不断的实践来加以检验

相比于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九九消寒图”其实就是这种盼春心情的一种具象,却更有诗情画意,也更贴合农民的生活。

只是,时移世易,这些规律放到如今,不知还是不是准确。有兴趣的,不妨动手自制或购买一份九九消寒图,检验一下这些规律还好不好用~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董峙,“ 九九消寒图” 反映出的统计思想

冬至雅趣:九九消寒图

明清宫廷里那些取暖神器

那些从胡同里走出来的画家 用画笔留住雪景

那些画家笔下的北京胡同 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