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盗亦有道说开去,盗是什么道
从盗亦有道说开去,盗是什么道
在庄子笔下,坐怀不乱的道德圣人柳下惠的弟弟,居然是闻名天下的大盗盗跖。他率领九千人,横行天下,杀人掠夺,无所不为。这么一个看起来凶神恶煞的人物,偏偏能总结出一套理论,叫做盗亦有道。
门徒问盗跖“盗亦有道乎?”盗跖说“何适而无道耶”。天下到处都有其道的。就算在盗窃中,知道财物所在者是圣人,先破门而入者是勇士。后出室也就是断后的是义士。知道何时下手的是智者,分配公平合理的是仁者。有这五个基本素质,很难做不成一个成功的大盗啊。
这真是一个圈子有一个圈子的规则,做盗贼也得讲究仁义礼智信,虽然这个都是和盗窃有关,似乎做的越好,圈子外的人损失越大。
盗还是有分工的,最起码有两大类,强盗和偷盗。强盗就是成群结队打家劫舍的那种,比如梁山泊啊之类的。他们的道就是所谓的替天行道,天道不彰那就替老天来行。至于是不是真的符合天道,还是手中的刀枪剑戟宣花板斧说了算的,打赢了才有资格定义天道,打输了只能进轮回隧道。但是他们内部还是有行为准则的,那就是要讲义气,不能卖队友,还要服从带头大哥,否则一盘散沙的野盗很容易被抓的。强盗们讲究明火执仗,浩浩荡荡。提起板斧就朝人群里虫,偷偷摸摸是被人鄙视的。。偏偏梁山就有几个偷偷摸摸的。
鼓上蚤时迁算不得有梁山的道了吧,虽然他挺有本事更有名气,听说现在的小偷小摸还在奉他为祖师爷。但是时迁他经常是藏头露尾,一点都不大气,还因为偷鸡惹的梁山泊大费周章。不过这也给梁山提供了一个扩张借口,祝家庄这样有钱有粮有壮丁还有女人的地方,梁山不惦记那是老猫不吃腥。
在水浒传里,偷盗之人还真是不太上的去台面。时迁倒数第三,白日鼠白胜倒数第二,马贼段景住倒数第一,。这仨人,一个偷人的,一个偷马的,还有一个外号里带着老鼠一脸见不得光的猥琐气质,,就被安排坐了最后三把椅子,可见藐视朝廷规矩,也不在乎人命的好汉们,对偷偷摸摸还是特别看不上眼。
但是随着民间贫富差距的拉大,老百姓对侠盗的热情却越来越高涨。前面说的拜时迁为祖师爷如果是地下行为的话,白玉堂闹东京就已经开始做偷盗的事情了,连环套里的窦尔墩也是盗御马后成了江湖数一数二的好汉,名声大噪。。在评书里,老百姓已经觉得好汉去偷盗并不影响光辉形象,反而是作为对皇权对朝廷不满的宣泄,成为了好汉身上可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如果说先前,偷盗还只是侠客们为了对抗秩序做的一种无厘头行为,并不是什么常规手段,毕竟他们专业并不是偷盗。到了后来,专业偷盗的已经可以作为主角出现。南宋宁宗期间已经有传说中的大盗“我来也”专偷富豪大户,不扰平民百姓。不过这个我来也的故事,却是明朝人写的,不知道是不是又在玩借古讽今的文字游戏。
到了民国,就不再借古讽今了,直言就是当时出现了名噪一时的大盗,燕子李三。燕子李三到底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依然是众说纷纭,但是各地都想把他划到自己名下,可见这个侠盗的名头还是香喷喷的不得了,已经可以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增光添彩,当地居民甚至觉得出个神偷也是与有荣焉。
这也难怪,乱世思神偷嘛。在全天下都哀鸿遍野的情况下,偏偏有人朱门酒肉臭,那老百姓是很想有个出气的渠道的。。就算我富不起来,看着富起来的人惊慌失措处处吃瘪也是很过瘾的事。很多人想的是我们穷的不好过,那就都别过。
当社会不满情绪弥漫,,能挑战秩序的自然就成了大英雄。而侠盗,恰恰解决的是最核心的分配问题。能做到劫富济贫的那都是上上品,要被顶礼膜拜的。就算是劫富自济,恐怕也会有人喊一声真性情的好汉子。大概大家都在想,我拿不回来被黄四郎弄走的钱,那就被张麻子从黄四郎那里拿走花了也是很好的。
到了现在,神偷只能在武侠小说里看到了。人们赞扬的也是盗帅楚留香的风流多情义气千秋,他的偷盗行为只是成了轻功卓绝的一个象征符号。最经典的盗圣老白已经改造自己重新做人了,彻底背弃了偷盗这个行为。
时代终究是变了,我们也不再崇拜盗亦有道了。法律才是所有人的道,走稳了这个康庄大道才不会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