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国对德宣战直接催生了芬达这款畅销全球的汽水
二战中,美国对德宣战直接催生了芬达这款畅销全球的汽水
全球每天有17亿人次的消费者在畅饮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大约每秒钟售出19,400瓶饮料,说它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品牌也不为过。而可口可乐旗下的一款橙色饮料——芬达,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曾经密切地和德国法西斯的第三帝国联系在一起。
打开可口可乐公司的网站,你会发现,在介绍芬达的页面上,只是非常含蓄地提到芬达始于二战时期,但并未具体说明细节。
那么,可口可乐和芬达与纳粹德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第三帝国是芬达的发源地?
在广告条幅上,可口可乐标志曾与纳粹万字符并存
自 1929 年以来,可口可乐在德国设了分公司,并建立了多家生产工厂。分公司由一位叫做Max Keith的经理运营,他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
这位经理在德国发起了一场非常成功的广告活动。他让德国最受欢迎的运动员拿着一瓶可口可乐,然后拍下来广为传播,并让当时德国的著名演员在广播中为可口可乐饮料做广告。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可口可乐的经营并没有受到影响,左右逢源的可口可乐适应性极强,深谙权变之道,在广告条幅上,可口可乐标志开始与万字符并存。
可口可乐在德国真正大火的是在1936 年的奥运会。第1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办。可口可乐成了这届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
Max Keith 的成功营销使德国人非常喜欢可口可乐,可口可乐风靡德国。据说希特勒自己在看好莱坞喜剧时也喜欢喝几瓶可口可乐。
当时的可口可乐奥运赞助广告
即使在纳粹德国开始向欧洲扩张也没有影响到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的运营。这家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继续正常生产和销售。但1941年,随着美国正式对纳粹德国宣战,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美国对纳粹宣战直接催生了芬达,两种副产品结合,化腐朽为神奇
美国对纳粹德国宣战后,切断了美国可口可乐总部对德国分公司的原料供应。
但作为德国分公司的总负责,Max Keith竭尽全力保证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的正常运营。在美的两国的供应切断时,德国可口可乐分公司的仓库中的库存仍然可供数月生产之需。Max Keith未雨绸缪,让公司的工程师们在这段时间内,紧急研发一款可以在目前生产线设施生产的饮料。
这项任务在当时的环境下太难了,因为这是战时,一切服从于前线,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前线,例如:生产饮料最重要的原料——糖。
芬达广告,注意这个时候芬达的颜色
但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团队没有认输,积极寻找能够保证供应的原材料,最后,他们将目光集中到当时被当做废料倒掉的乳清上,他们用乳清为原料研发了一款新的饮料(乳清产品也属乳制品的范畴.是干酪生产的副产品,用10公斤的鲜牛乳可以生产约1公斤的干酪,余下的则是乳清。),为了让口味更好,工程师们建议用生产果汁产出的副产品——苹果渣。可谓是废物再利用,化腐朽为神奇了。通过工程师们的努力,这款利用生产乳酪和果汁的副产品生产的饮料被证明是一种口味清爽、成本低廉的饮料。而苹果渣自含糖分,这对于战时糖供应短缺的德国人民非常有吸引力。
饮料命名为Phantom,是德语中幻想或小说的缩写。
在商言商,生意高于一切,这是芬达创始人成功的关键
Max Kite个人从来不承认他是法西斯主义者,甚至从个人层面来说并不认同法西斯。根据他的回忆,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对他来说,生意高于一切。正是这种“在商言商”的经营理念,让芬达不仅在整个德国和被占领的欧洲领土上广受欢迎,而且还供应给前线部队。
可口可乐买下芬达后,改造芬达,斩断了其与纳粹德国的联系
战争结束后,Max Kite回到了美国。他被誉为德国分公司的救星。到 1960 年,Max Kite被任命为可口可乐在欧洲的总负责。可口可乐从他那里购买了配方和芬达品牌。但是为了防止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对可口可乐产生不良影响,可口可乐决定将芬达饮料的味道从苹果味变成橙味,颜色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