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翅与飞行
蟋蟀的翅与飞行
大多数蟋蟀都具有4只翅,即一对革质的前翅(复翅)和一对膜质的后翅,后翅通常长于前翅,在必要时也能稍作飞行。但是有些种类,如Nemobiinae亚科的地蟋蟀(ground crickets),完全无翅。Copholandrevusare属的蟋蟀没有翅,只是雌虫具有十分短小的一对前翅。常见的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的蟋蟀,翅也存在多型现象。大翅型的(macropterous)个体后翅比 前翅长,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中,大翅型个体的比例可以很低,也可以占到100%。
大多数蟋蟀虽然有前翅,有后翅,也能进行飞行,但是它们都是笨拙的飞行者,很不善长于飞行。然而有些种类的蟋蟀,如Gryllus assimilis,它们很能起飞、飞行和降落,其飞行能力并不逊色于大多数飞行昆虫。有些蟋蟀在飞行扩散后,后翅就脱落,只留下翅的残片。有些种类的蟋蟀会自己把翅扯下吃掉,或者被同种的另外的个体扯下吃掉,目的是为了加强营养(nutritional boost)。
沙蟋(Gryllus firmus)的翅是多型的,在一个沙蟋种群中,有的个体具有较长的、功能健全的后翅,但有些个体的后翅短小,根本无法飞行。翅短的雌虫飞行肌不发达,但卵巢发育得很大,产卵量也大。所以翅的多型现象(polymorphism)对一个种群来讲,既有利于扩散,有有利于生殖与繁衍。把一些长翅型的成虫个体的后翅摘除,可显著提高它们的生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