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就远嫁的年幼公主,最终又未能阻止战火,她就是金城公主
十二岁就远嫁的年幼公主,最终又未能阻止战火,她就是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
汉藏和亲的另一位公主
今天接着文成公主的话题继续与大家聊。
唐朝与吐蕃的和亲,比较有名的有两位:
第一位就是文成公主,第二位就是这位金城公主了。
但是金城公主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远低于文成公主。
原因可能是很多的:
一方面,文成公主时期,唐朝与吐蕃的帝王,一个是李世民,一个是松赞干布,两个几乎都是千古一帝的人物。
另一方面,文成公主毕竟是第一个内地嫁入青藏高原的,代表着对一种未可知之地的探索第一人,她理应享受更高的尊崇。
两度为帝的李显
李显的养女
金城公主的亲生父亲其实是李守礼,他是武则天儿子李贤的次子。
后因章贤太子李贤的缘故,金城公主连同其家人被打入冷宫,十余年未能出过庭院。
直到武则天统治后期的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守礼才受封郡王,也就是这一年金城公主出生。
此后出于某种政治目地,金城公主又被唐中宗李显收养。
金城公主前半生的悲惨注定了其人生的悲剧。
唐朝与吐蕃的和亲之举,是两国带有极强政治目的下的一种妥协方案。
当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着较强的政治和军事压迫时,和亲象征着归顺和庇护,带来的和平较为长久。
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二十余年未启战端,就是这种作用的体现。
而当中原王朝为求和平,抑或是势均力敌,双方为得战略缓冲等,不得不被迫选择的和亲,其意义和作用则大打折扣,汉匈前期和亲便是如此。
很不幸的是金城公主入藏正是后者。
此时的唐王朝正处于武则天晚年时期,帝国因权力交接,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吐蕃也因为赞普与权臣的矛盾,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所以此次和亲,正是唐王朝与吐蕃双方,内部政局不稳,而又为求外部和平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妥协。
金城公主的丈夫尺带珠丹
年少出嫁
金城公主生与公元698年,于公元710年嫁入吐蕃。
这个年龄出嫁,在今天看来不仅荒唐,甚至有些违法。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李世民的皇后嫁给他时,也到了十四岁。
看来当朝皇帝也是拿金城公主来充数的。
吐蕃这边则更可笑,金城公主的夫君只有七岁。
这一场和亲有一个小背景:
公元704年,吐蕃与唐王朝已经打算和亲了,当时甚至连细节都谈好了。
但是吐蕃迅速陷入了一场内乱。
这场内乱中,吐蕃原有的赞普死于战乱。
当时尺带珠丹甚至还没有过周岁,就这样匆忙被扶上了皇帝宝座。
因为710年和亲的时候,吐蕃说和亲时陛下已经七岁。
当时都以为是按照公元704年的那个说法来的,如果男方十四,女方十二,倒也合适。
这个说法不知道可不可以取信,但我觉得,一个地方即使在封闭,不至于连国王的年纪都不晓得。
但历史可能就是让我们大跌眼镜。
有坊间传言,十二岁的金城公主,嫁给了一个满脸胡子的老头子。
这个版本都能流传下来,可能更加的能说明,当时的吐蕃或者青藏高原,对于中原大地的人来说,可能真是的未可知之地吧。
唐朝与吐蕃疆域
未停止战火
相较于文成公主入藏之风光以及名气,唐中宗景龙四年年(公元710年),和亲吐蕃的金城公主则少为人知。
这位同样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弱女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也只有默默的去承担超越其能力的责任。
但不同于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的和亲换来的二十余年和平,金城公主的付出却未能停歇两国的不休战火。
文成公主
失败的和亲
金城公主入藏未能与文成公主相提并论,很大程度上是因此次和亲并未给唐蕃双方带来长久的和平。
金城入藏当年,睿宗继位后,吐蕃便攻杀唐监察御史李知古。
四年后也即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国内形势已逐渐稳定的吐蕃,又因求河源之地不成,发兵十余万侵袭河洮。
唐玄宗大怒遣薛讷领兵痛击蕃军,一战斩敌数万,洮水为之断流。
此后,唐朝和吐蕃在河陇边塞之处爆发多次小规模战斗。
因唐国势正盛,吐蕃常遭失败。
于是便多次奉表求和,最终于开元二十一年在赤岭树碑划定界限。
这期间因有金城公主的功劳。
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三十余年间,唐朝与吐蕃战争几未断绝。
即便期间吐蕃数次以金城公主之名奉表求和,但金城公主在其中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双方的战和,只是对彼此实力的忖度才行的妥协之举。
界盟碑
金城公主的悲剧
金城公主与文成公主一般,均是那个时代的弱者。
她们被动地背负着男人们通过战争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景。
更为可悲的是金城只身赴藏,即便在形式上也未能维持两国间虚伪的和平。
本是政治婚姻,但又两国交战不休,金城公主的生活自然不会幸福。
远在异域他乡的金城公主,倘若回想起曾囚禁在后宫的岁月(虽然他可能对囚禁的岁月并没有记忆),不知她更愿意选择哪种不幸的生活方式。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