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我希望这部国产片永远不在国内公映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我希望这部国产片永远不在国内公映 你肯定猜不到,今天肉叔要给你们安利啥。 一部 7 年前的广播剧。 6 集,2 小时,改编自真实事件的 《太平洋大逃杀》 。 原型,是 鲁荣渔 2682 号

我希望这部国产片永远不在国内公映

你肯定猜不到,今天肉叔要给你们安利啥。

一部 7 年前的广播剧。

6 集,2 小时,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太平洋大逃杀》

原型,是 " 鲁荣渔 2682 号案件 "。

听说过这个案件的,都知道这个带血的故事多么离奇,沉重。

曾有网友评价——

天才创作的剧本也不过如此,不拍成电影可惜了

剧本基于同年《时尚先生》的一篇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张译、王学兵为其中重要的当事人配音。张译饰演阴冷的东北大汉刘贵夺,王学兵则为该事件第一位刑满释放者赵木成(化名)配音。

张译版的《太平洋大逃杀》是目前唯一面世的作品。

广播剧中,以特稿作者的事后回顾、凶案现场、犯罪心理学家对案件分析三条线,让这场逃杀饱满而立体。

不得不说,张译的台词功力确实扎实,哪怕只是声音,狠辣谨慎的东北小团体头头就成功立住。

除此之外,3 部电影,均无下文。

今年 5 月,首部电影版《远航》再次撤档,演员之一刘金(演秋雅老公那位)发微博遗憾不已。

翁子光版除了备案信息,再无下文;高群书版甚至都没能成功备案。

要肉叔我说,拍不出来,意料之中,甚至也某种程度也是好事。

别说现在,就是 5 年前,这部被网友戏称 " 天才剧本 " 的案件,有着国产片突不破的尺度。

关于法,关于时代,关于人性。

我是旧文重发的分割线

2010 年 12 月 28 日," 鲁荣渔 2682 号 " 渔船出海驶向秘鲁。

船上共 33 名船员。

而后,渔船莫名地从捕捞海域消失,又突然在日本海域发出求救信号,称机舱进水。

更诡异的是——

船员人数说法不一。

有说 11 名,但央视说是 33 名。

2011 年 8 月 13 日,渔船被拖回出航地。

船上(果然)只剩 11 人。

当时,每个船员下船后,都被一辆警车单独带走。

两年侦查,法院一审判决,这 11 人杀害了同船 22 名同伴。

2016 年 1 月,《时尚先生》记者杜强找到其中第一位刑满释放者,赵木成(化名)。

还原四年前的案发经过。

简单说,这是一篇能刷新你三观的特稿。

在其中,你看不到任何政治正确。

这起血案的发起人和主要执行者,叫刘贵夺(也就是张译配音的角色)。

身材不高,体格不壮,但比一般人聪明,成熟," 总在琢磨事 "。

因为公司承诺的两年 9 万底薪,一吨鱼 400 元提成。

他上了 " 贼船 "。

上船后才知道,两年 9 万底薪,是一条鱼都钓不到才给的。

钓到了,就是另一种算法:每月工资 1000,外加 400 提升。

扣除在船上的开销,可能还要倒贴钱。

刘贵夺觉得公司太黑,于是,跟 " 志同道合 " 的内蒙古船员包德,计划造反,劫船回国。

他成功了。

但,用杀戮来实现的权力永难停歇

在成为实际船长后,刘贵夺又分别策动了另外三起血案。

对象分别是——

反抗他的人,曾一起劫船的兄弟,还有试图逃跑的 " 懦夫 "。

这当中,刘贵夺的心理变化尤其值得审视。

在赵木成叙述的最后,他这样说见刘贵夺的最后一眼——

" 他看到我,手抬起来,他那会儿只有右手能抬起来一点点,抬起来,指着我,完了又收回去,在脑袋那这样一下,弄了个枪毙的姿势,脸上还带着笑,就跟杀二副王永波时候我看见的一样。"

看到这段文字时,不知怎的,脑补到《解救吾先生》王千源吃饺子那一幕。

看到这,熟悉韩国电影的朋友,可能会联想到 2014 年申奥片《海雾》。

不可否认,两者确有雷同,但《海雾》没《太平洋》那么黑色绝望。

它不仅出于商业考量,引入女性角色,还通过一名年轻船员对她的救赎,彰显了人性之光。

而《太平洋》则是没一个好人。

最后,活下来的,都或多或少 " 沾了血 "。

在我看来,这个事件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底层人民的生存真相。

在这艘船上,大部分人,都是生活的 " 弱者 "。

因为出海捕鱼极其辛苦,鲜有正规海员肯干。

所以,船上的人,基本都是非法黑工。(33 人里,只有 10 人出过海,18 人没有海员证,有人还是旱鸭子)。

甚至还有在逃嫌犯。

二,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

熟悉路西法效应的人都知道,一个好人离恶魔,比我们想象得近得多。

" 公海杀人不犯法 ",于是,这艘在茫茫大海中不起眼的渔船,(似乎)成为法律之外的斗兽场。

(肉叔注:这个说法并不对,公海杀人会依船籍国法律追究刑事责任)

还是封闭的。

电影《海雾》剧照

三,人性的粗野与脆弱。

在这个蛮横故事中,公知式的批判和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都可能是你早死的原因。

但那些活下来的人,是否得到他想要的安全感?

还是来自《时尚先生》报道的一个细节。

" 他似乎时常感到焦躁,四下无人,仍不时回头、站起,在身后的空地兜转一圈,又坐回去,继续呆呆地盯向水面。"

他是赵木成,这时他已经服刑四年,受过法律制裁,面对的是记者,他还如此不安。

更别提当时在那艘船上的每一个人。

翁子光曾说过自己对《太平洋》的理解——

这个故事是中国版的诺亚方舟,也是社会的缩影。

如果是翁子光来拍,那你肯定也和我一样,放心不少。

毕竟早在《踏血寻梅》,就证明了他有以新闻事件,洞见社会的能力。

与那些沉溺在猎奇的凶杀案改编电影不同。《踏血寻梅》并不在意惨案是如何发生,它关心的是,惨案为什么会发生?

" 寻 ",才是这部电影的钥匙。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惨案背后更庞大的表达。

凶手可以是具体的一个人——丁子聪。

也是冷漠的社会阶级。

口音。

财富。

乃至这些由水管、铁网平均分割出的 " 牢房 "。

都把每个人都困在你该呆的地方。

而,绝大多数想要冲破结界的底层,如飞蛾扑火。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王佳梅、丁子聪的孤独。

丁子聪爱上一个女孩。

帮她搬家,出头。最后他想她,割破自己的手,自渎。

因为跟她第一次发生关系时,丁子聪 " 闯红灯 " 了。

王佳梅想做模特。

有机会去拍广告,却是反家暴公益广告。画报上她面目全非,跟自己期望的效果,差十万八千里。

郭富城饰演的警探,貌似是这起惨案的旁观者。

他为什么要在每个案发现场拍照留念?

其实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包括本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出身贫寒的王佳梅想登上名利的舞台。

孤儿出身的丁子聪想别人需要他。

而妻离子散,人微言轻的臧 Sir 则想留下一张张见证历史的照片。

说白了,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

某种程度上,《踏血寻梅》道出一种真相——

我们的尊严,很大程度都是通过别人获得的,这种尊严如此卑微,也如此真实。

对当下社会人心,不失真的观照,正是《踏血》动人的最大内力。

真正的光明是在黑暗背后

可惜,我们难以直面真正的黑暗。

也就无从寻找,穿透那幽暗后的光明。

(想听广播剧全集的,别犹豫,赞我)

还没看爽?来瞅瞅这几篇呗:

相关文章

    ​观众“疯”了,余华满意了

    ​观众“疯”了,余华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