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观众“疯”了,余华满意了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观众“疯”了,余华满意了 1988 年,余华发表了一篇先锋小说,《河边的错误》。张艺谋看过之后很喜欢,买了版权,说要给拍成惊悚电影。 又见面,余华说他又写了一个故事,叫《活

观众“疯”了,余华满意了

1988 年,余华发表了一篇先锋小说,《河边的错误》。张艺谋看过之后很喜欢,买了版权,说要给拍成惊悚电影。

又见面,余华说他又写了一个故事,叫《活着》。张艺谋花了两三个小时把《活着》看完了,立马决定买版权,先拍《活着》。《河边的错误》这就被搁置了下来。

后来,辗转到过很多人手里,最后也都不了了之。余华挺高兴,小说一直卖电影版权,卖了之后也没拍,五年之后再卖版权,挺好。

没想到,版权到新人导演魏书钧手里时,他给拍出来了。

《河边的错误》

原著先锋小说的特质注定了这不是部常规的电影。

和普通悬疑片追查真相的剧情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把 "没有答案" 四个大字写在海报上。

和今年夏天流行的 " 话题电影 " 也不一样,这部电影中导演魏书均的个人风格特别强烈。

朱一龙今年在《消失的她》疯了一把,这次在《河边的错误》又疯了。但你能明显感受到,这两种 " 疯 " 的演绎有着明显的质感不同。

余华原著的先锋特质 + 魏书钧的个人风格 + 朱一龙演技的更上一层楼,这些都是《河边的错误》值得一看的理由。

这是一个发生在 1995 年的故事。

魏书钧用 16 毫米的胶片拍摄,在胶片的颗粒感带来的独特氛围和强烈的窥探欲下,故事开始了。

南方小镇,孤寡老太幺四婆婆倒在了河边。

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 饰)负责侦查案件,所有证据表明,幺四婆婆生前收养的疯子是最大嫌疑人。

但马哲觉得案件不会这么简单,在把疯子关进疯人院之后,他依旧在追查案件。

顺着线索往下追,越来越多人开始死去:

和女职工有着不可告人恋情的诗人、最初发现幺四婆婆死亡的证人小孩、有着异装癖的理发师许亮。

马哲越追查,死的人越多,马哲的精神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此外,马哲的妻子白洁(曾美惠孜 饰)腹中胎儿被诊断为基因异常,有 10% 的概率生出来就是疯子。

白洁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这无疑在把马哲推向发疯的边缘。

电影在原著基础上,做了很大改编。

原著把社会的疯癫给写实了,电影中则呈现地比较含蓄。

原著故事结局清晰明了,电影中则是亦真亦幻,虚实交加。

电影给人以更大讨论空间,但相应的,电影也让很多人觉得看不懂。

电影结束了,很多人还都坐在座位上,要么拿出手机查解析,要么等彩蛋给结局。

但很遗憾,这部电影没有彩蛋。意犹未尽,似是而非就是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效果。

影片前半部分关注事件,后半部分关注人物,从写实到写意,留给观众丰富的探讨空间。

看到最后,我们都可以确定,马哲疯了。

但是,马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疯的呢?

可能从一开始,他记得自己有三等功但是别人都不记得的时候,他的精神就不太好。

可能是妻子腹中胎儿有 10% 成为疯子的概率,他不知不觉把胎儿和疯子联系起来的时候,现实和幻觉的边界就已经模糊。

也可能许亮从天而降,死在他面前开始,他终于崩溃。

影片没有呈现致使马哲发疯的关键动因,少了这根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算得上是影片的一个瑕疵。

但相应的,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马哲身上的那一摞摞稻草上,自己去探求他到底为什么发疯,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

影片有个题眼:

命运

电影开篇就是加缪的名言:

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

这句话是撬开整个谜题的关键," 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 " 指的便是疯子。

他看似愚钝痴傻又看似无所不知,他如鬼魂般神出鬼没,没人能摸得清他的去向,也没人能和他真正交流。

疯子,在片中就是 " 命运 " 的代称。

疯子杀了幺四婆婆,马哲不信。

他答应最开始发现幺四婆婆尸体的证人小孩,自己一定会找到凶手。

于是,他和疯子过招,受到命运接二连三地嘲弄。

他在河边发现了神秘录音带,找到了录音带的主人钱铃,发现了他和诗人不轨恋的秘密。

之后,诗人死了。

他从诗人口中知道了大波浪目击者的存在,找到了理发师许亮藏在床下的大波浪。

之后 ,许亮死了,证人小孩也死了。

影片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马哲是在电影院中办案的。

局长说电影没人看了,那刚好,马哲带着一队人搬进去办公吧。

马哲在台上办案,我们在台下看,从一开始就有种戏中戏的即视感。

案件越来越诡异的时候,马哲从台上抽身,坐在了观众席。不知不觉,他睡着了,而真相像过电影一样在他梦中闪现。

真相以梦为载体,以电影为表现形式在片中惊鸿一瞥。

可惜,摄像机在梦里被烧毁了,电影院招牌中的 " 电影 " 俩字掉在了地上。

马哲从梦中惊醒,走回了电影院的舞台上,生活重回混沌之中。

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影片没有明说,但都具体体现在了警察局局长(侯天来 饰)身上。

局长说话不离三件事:打乒乓、评先进和写材料。

打乒乓是集体荣誉感的体现,案子办得好是为了评先进,而评先进就需要写材料,以至于片中局长和马哲碰面,十次有九次就是催他写材料。

而马哲这人呢,有点轴。

集体开会,别人都穿制服,他穿着皮夹克。局长的乒乓球掉地上了,别人都弯腰捡,他站得笔直。

如果说局长代表的是在正常生活中循规蹈矩生活的人们,那么马哲就是在正常生活中出格、不合群的那根 " 反骨 ",而死去的诗人、许亮等人则是正常生活不能容的边缘人。

本来,许亮等人隐瞒秘密,小心翼翼地活着。

他们宁可找警察自首,也不愿意秘密被公之于众。

可是马哲无意揭开了他们的秘密,对着虚空开了四枪,无形中就要了他们的命。

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些,知道自己越查案越死人,无形中害死了人,马哲才逐渐崩溃。

而影片最大的陷阱在于,我们和马哲一样,看完电影之后很多人还在纠结疯子到底是不是杀手,疯子又是为什么杀人。

可是,疯子就是疯子,疯子杀人根本不需要理由。

片名《河边的错误》,指的是谁的错呢?

是马哲的错吗?

可马哲作为刑警,本来就应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追查到底啊。

是疯子的错吗?

可他是个疯子啊,在锁定疯子就是嫌疑人之后,怎么还能任由疯子跑掉呢。

是幺四婆婆、诗人、许亮、证人小孩的错吗?

幺四婆婆不应该有受虐癖,不应该守寡几十年还怀念故去的丈夫。

诗人不应该喜欢不被大众接受的诗歌,更不应该和钱铃有不正常恋爱。

许亮一个大小伙子,不应该喜欢穿裙子,更不应该戴着大波浪假发去河边晃荡。

证人小孩那么小年纪,看到尸体就该跑回家守口如瓶,怎么挨了父亲耳光还治不了他胆大呢。

错误的,就是这些 " 不应该 "。

社会和时代要求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有做了不应该的事情的人要么生不如死,主动寻死要么弄巧成拙,被人害死。

被冠以 " 命运 " 之名的强大机制和无形的社会压力,导致了河边的错误。

藏着秘密,战战兢兢活着的人们在秘密曝光之后死在了河边。

无知无畏,渴望平等和自由的证人小男孩,死在了河里。

马哲差一点就死在了河里。

但是他最终害怕面对真相,从河里走了出来,回到了岸上。

最开始遇上疯子的时候,他脱下皮夹克扔进了水里,后来疯子穿上了他的衣服,被他一砖头拍死在了水里,而他自己替代疯子活了下来。

影片结尾,从不穿制服的马哲穿上了制服,他拿到了三等功,被人群簇拥。

一直在下雨的小镇出现了阳光,马哲夫妻俩在阳光下给孩子洗澡,温馨又美好。

但这种美好似真亦幻,而且暗藏玄机。

镜头一拉进,一岁的婴儿在玩的游戏和疯子出场时在河边玩的游戏一模一样。

婴儿一扭头,他的五官和疯子简直神似。

让我们大胆猜测一下。

婴儿长大之后就是又一个疯子,抚养婴儿长大的白洁就是又一个幺四婆婆,马哲的徒弟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了又一个马哲。

这个故事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另外一种设想。

影片片尾曲和白洁趴在桌子上睡觉时,录音机里放的音乐一模一样。当时,白洁说她做了一个很可怕的梦,但是忘了梦见的是什么。

那么,有没有可能后来这些虚实交加的故事都是她的梦呢?

千人千面。

一个故事,千百种解读。

河水影影绰绰,一无所知又高深莫测,静静地往前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