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15年窖藏酒怎么样
徽商15年窖藏酒怎么样
徽商15年窖藏酒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这款酒的包装设计非常简约,白色的瓶身搭配金色的字体,看起来十分大气。瓶身上还有一个“江苏制造”的标标志。瓶身正面的字体是“江苏制造”,背面则是“中国白酒之都”的字样。这款酒的酒瓶采用的是玻璃瓶,不仅透明度高,而且还能防止氧化。瓶身上的标签也是非常精美的,上面印有产品的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这款酒的价格在200元左右,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晚清以后的近代中国正值"三千年一大变局"之时,从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70年间中国一直处于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已的阶段。
在各种内外急变因素中,动荡的社会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当时的著名商业集团徽商的生存与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严重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洗礼,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执商界牛耳三百余年的徽商,逐渐没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原因颇为让人深思。
一、辉煌商界三百年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宋朝时得名。因自然灾害较频繁,食粮短缺,人口增长迅速,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作为谋生手段。
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徽人从商之风得以兴起,但是其兴盛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州自古就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的称号。
这里人才辈出,朱子理学在此生根,阳明心学由此勃发,不断引发徽人对仕途的渴望。但是徽人深知。唯有从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业儒"需要,徽民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主要经营领域为盐业、典当、木材和茶叶,他们经营理念是以义为利,营销方略灵活多样。
凭着顽强拼博进取的"徽骆驼"清神,诚实经营,童叟无欺,获得惊人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全国最大的一支地域性商帮,谱写着三百年富可敌国的神话,形成"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繁盛景况。
然而,星移物换,枯荣无定,清末大动乱敲响了徽商的晚钟,"无徽不成镇"的赞誉成为尘封的历史。强大的徽商是在遭受一系列打击后才逐步走向没落的,分析和梳理其衰落因素,足以为世人留下教训和启示。
二、来自官方的根本性打击
徽商的主体是盐商,经营盐业是徽商牟取厚利的一个极为重要途径,徽商控制盐业肇始于明代。明万历年间,徽商通过与朝中官僚的利益捆绑,取得盐引的批销权、专卖权,并且实现了家族世袭这种特权。
由此,两淮、两浙盐业由徽商把持,一直延续到清朝,徽商努力在官场"公关",垄断盐业运销,并由此斩获大量的金钱利润。
然而时异事迁,徽州盐商成于官府,也败于官府。1832年,财政困难的清政府改革盐法,取消盐行和盐商对盐引的垄断,徽商独家经营的特权不复存在,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击。
同时,清政府又开始无休止地对商人进行残酷的剥削。采取各种办法,巧设税收名目,豪夺商人利润。
当时徽商有三项特别支出,程仪、规礼和别敬,名字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大小官僚以各种名义伸手要钱,而且人人都得送,这些费用每年要占去徽商一半的利润。
盐商没落后,排在第二位的税收大项茶商成为清廷盘剥的重点对象,政府税收连年上涨,导致本就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徽州茶商的竞争力更是远远落后于洋商,茶商也步入衰落的轨道。
二、来自战乱的灭绝性打击
徽商经营活动的最主要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战乱最严重的地区。
当时,区域内大部分府县都遭到战火袭击。
尤其是徽州商帮木商、典商经贸活动的最重要基地南京,更是首当其冲。两淮盐商的大本营扬州也成为清军和太平军反复拉据战的主场,众多徽州商人或抽回资本逃避,或无奈停业坐视。
水运受阻,沿江贸易不能正常运行,陷于瘫痪。徽州商帮在长江中下游的盐、典、茶、木四大支柱行业不断衰落。
徽商故里徽州,更是被曾国藩借清剿太平军之机,"纵兵大掠",致徽州府各县县城和许多富商村镇,"全部窖藏"的金属资本为之一空。
往日的富豪之家,顿成贫户,旧时的园林别墅,惟剩枯木寒鸦。徽州士民和商人遭受重大伤亡,人口大减,徽商阵营急剧萎缩,后继乏人。
三、来自外国商品的竞争性打击
1843年上海开埠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上海成为新兴的工商业中心和进出口基地。同时,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商潮东渐已成大势。
帝国主义国家仗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洋货按部就班地吞食着中国市场,对任何一个商帮的打击都是巨大的。
徽商因为长期的单一经营,过分依靠政治权利,丧失了开拓性和适应性,在新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以往的中国茶业在世界贸易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独操利柄",利用自往产茶之地采办的优势,给包括徽州茶商在内的华商以致命的打击。
特别是清光绪时,中国周边的印度和锡兰等国引种茶叶成功,开始与中国抢夺世界茶叶市场,这些"洋茶"生产国的茶商采用近代化的工厂生产。
使用机器制茶,极大地提高其制茶的工艺,而且政府对本国茶叶出口采取免税甚至倒补的鼓励措施予以扶持。
与之相反的是,徽州茶商制茶仍旧使用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落后的制茶工艺导致其茶叶质量已不如"洋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加之中国茶叶关税逐年提高,茶叶成本加大,这就导致中国茶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口量逐年递减。面对日益竞争的态势,中国商贾终因势单力薄,难以抵抗享有特权的外商联合排挤而惨败。
四、理念固化落后的自杀性打击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囿于传统的心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痛失新的机遇,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1追求安稳生活影响创业激情。
徽商致富后,当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开拓进取的意识、锐意前行的心理不断消退,追求经商来进一步改变生活面貌的内驱力量随之削减。
他们没有与时俱进,而是按照固有的理念,在土地上消耗大量资本。徽商致富后多数购买田产、建设豪宅、修筑宗祠,追求政治身份,企图继续收取田租,走封建剥削、坐享其成的老路。
将资本投入购买土地,实质上是传统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心理表现。这种传统心理的作用,导致徽商资本向土地的转化,不利于徽商的进一步发展。
徽商初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却没有完成角色转换,积累的资本未用于扩大再生产,没有实现从封建商人向资本家的嬗变。
缺乏创新意识,错失产业资本转化机会。清末时,徽商整体上投资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资金多在流通领域而非生命力旺盛的生产领域,被外国资本压着打。
典当、钱庄等行业也因不能跟上时代而被外国银行集中围剿。徽商面对变革的时局,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丧失了难得的转型机会。
2崇儒心理影响商业经营。
徽商是典型的儒商,崇儒心理根深蒂固。他们"贾而好儒",虽是商贾,却极力培植兄弟子侄等"业儒仕进"。
在徽商心中,"非儒术无以亢吾宗"、"非诗书不能显亲"一直左右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一些徽商成功后开始改弦更张,放弃商业,专心致力于学业仕途发展。
使徽商群体人数减少,实力受损。一些徽商致富后,广交文人雅士,花费无度,巨额资财随"儒"而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徽商过分地崇儒,给其经营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醉心儒术,心有旁骛,在事贾与业儒之间左右徘徊,难免顾此失彼。
在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不少徽商弃贾归儒,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固守儒家伦理,缺乏自由进取精神。
徽商是从浸透着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土壤中诞生发展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取向是因循守旧,而不是积极进取。
过分崇儒,导致徽商两难选择,要注重伦理道德就必须轻视物质利益,要安分守礼,就得压制自由进取。
在崇儒心理支配下,徽商接受现代商业制度下的经营思想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步履维艰。因此,徽商很难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五、小结
徽商的衰落固然有官商结合动摇、战乱的破坏影响、外国商品竞争等因素。更重要的是,随着近代外国资本来到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转型。
面对这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徽商却因其固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落后于大势,没有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实现从封建商人向资本家的嬗变。
徽商缺乏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固守传统的心理依然如故。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在传统行业中抱残守缺、苟延残喘,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最后只能被历史所淘汰。
这是徽商衰落的主要原因,更是徽商悲剧所在。
参考文献:
《徽商精神》;
《走进徽商》;
《徽商》
文/羽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