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对这句话的理解因断句不同而差别很大,甚至意义完全相反。多数人把这句话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断句的结果,很容易让人给孔子扣上愚民的帽子。然句读(dòu)不清,焉知其理?故不可急于乱扣帽子,还是要结合孔子的一贯思想,首先弄清句读再下评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断句,是我最不认同的一种。理由是什么?首先不符合古文之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多有“使动用法”,“由之”就是“使之由”的意思,“知之”就是“使之知”的意思,绝不会象现代汉语一样,再在前面加一“使”字,说成“使由之”、“使知之”。其次,综观孔夫子的言论,从来没有愚民的思想,不可能在这里很突兀地显露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思想。推行愚民政策,是统治者无能的表现,并非正道,君子耻之,况圣人乎?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见《论语·为政》)孔子主张以德为道,以礼治国;民愚而无知,又怎能感德循礼,顺于教化?再者,孔子兴办私学,讲究有教无类,弟子中多有贫困的平民,孔子最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就是一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见《论语·雍也》)的贫民子弟,孔子赞之曰:“贤哉回也!”孔子若有愚民思想,何能做到有教无类?
个人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的“使”,就是用的意思,民心可用,民力可用也。《论语·学而》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统治者推行仁政,当本着“节用而爱人”的原则,使用民力当不违农时。民力之用,不外乎战争、劳役和农事。《商君书》曰:“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备之;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商鞅变法之初,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这就是有名的“立木为信”的典故。
“立木为信”的典故很好地诠释了孔子的这句话。如果百姓一开始就相信商鞅的政令,并积极配合执行,那就是“民可使”。“民可使”则由之,大可不必“立木为信”。如果百姓疑惑于商鞅的新政,认为不可信,也不积极配合,这就是“不可使”。“不可使”则知之,于是用“立木为信”的方法,宣传并使百姓相信自己的政令,从而使百姓知而後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老百姓知道应该怎么办,那就让他们按规矩自由发挥;如果百姓疑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设法引导、教化,甚至强制他们,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办。所谓“该怎么办”当然是指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办。知而不从,是百姓不法;不知而诛,是统治者不义。(图片来自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