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为开国肇始之君,如既有太祖也有高祖必有小宗入继大宗现象
太祖为开国肇始之君,如既有太祖也有高祖必有小宗入继大宗现象
人们提起来刘邦都会说是汉高祖,其实刘邦的庙号是太祖,并不是高祖。
之所以有这样的歧义,当然是司马迁的原因。在《史记·十二本纪》之中,留给刘邦的叫《高祖本纪》。虽然司马迁在本纪的末尾也提到刘邦的尊号是高皇帝,也提到群臣对他的称呼是汉太祖:“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但是由于《高祖本纪》的巨大影响力,千百年来对刘邦约定俗成的称呼就变成了汉高祖。
那么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比如同样是开国之君,为什么李渊是高祖,赵匡胤、朱元璋是太祖呢?以大一统王朝来统计,历史上的高祖有这么几位:晋高祖司马懿、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至于太祖的人数,相对更多一些,名单如下:汉太祖刘邦、晋太祖司马昭、隋太祖杨忠、唐太祖李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宋太祖赵匡胤、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简单来说,太祖是一个王朝真正的肇始之君。如果一个王朝既有高祖,又有太祖,其中一定有小宗入继大宗的现象。
高祖与太祖:一场皇室权力斗争的衍生品
晋高祖与晋太祖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世家大族出身。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出任大汉丞相,司马懿被辟为文学掾(丞相府秘书人员)。司马懿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特别是当曹操进封魏王之后,他以太子中庶子(东宫属官)的身份辅佐魏王世子曹丕,为他将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薨逝,世子曹丕袭封魏王。当年十一月,曹丕接受汉朝末代皇帝刘协禅位,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魏,年号为黄初。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危,临终前命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皇太子曹叡。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危,临终前命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佐皇太子曹芳。曹芳登基后重用曹爽,而已年过花甲的司马懿则被慢慢排挤出权力中枢,仅仅拿到一个太傅的虚衔。但是司马懿功劳太大,即使他想隐退,也必须为后世子孙的未来考虑。
经过十年的隐忍和暗中策划,司马家族终于等来了机会。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芳和曹爽一起前往曹叡的高平陵进行祭拜。趁着京城空虚,司马懿和长子司马师一起发动政变,随即逼迫曹爽放弃兵权,事实上掌握了魏国的最高权力。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73岁。嫡长子司马师袭爵舞阳侯,接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司马师掌权期间废掉了皇帝曹芳,又接连平定了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的叛乱。由于在平乱中受了重伤,司马师于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去世,终年48岁。
司马师是司马家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但他有一个最大的遗憾:无嗣。司马懿在世之时,曾将嫡次子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因此司马师死后,象征司马家大宗荣耀的舞阳侯爵位,是由司马攸继承的。从宗法制度上来说,既然过继给了伯父,司马攸就可以被视为司马师的亲儿子,也就是司马家大宗的嫡系传人。
然而此时的司马攸年仅10岁,显然不足以担负起司马家领头人的重任。于是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司马攸的生理意义上的父亲、宗法意义上的二叔,以大将军的身份接过了父兄的全部政治遗产。司马昭掌权期间弑杀了皇帝曹髦,灭掉了蜀汉,从晋公一路进封晋王并加九锡。此时的魏国大权已经尽归司马家,一场新的谋朝篡位已经箭在弦上。
然而就在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突然去世,终年55岁。由于事出突然,群臣推举司马昭嫡长子司马炎继任相国并袭封晋王。当年十二月,刘协的故事再次上演,魏国末代皇帝曹奂禅位。晋王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年号为泰始。
一般来说,开国新君登基,都会追尊先祖。可是问题来了,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人的地位该如何平衡?按正常逻辑,司马家子孙能够称帝,司马懿才是真真正正的奠基之人,晋朝开国,他自然应该正位太祖,成为百世不祧之君。另外司马师对于司马氏集团能够稳固权力,作用远高于司马昭,自然也应该被追尊为皇帝。但是如此一来,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生理意义上的亲弟弟、宗法意义上的堂兄弟司马攸,才是司马懿—司马师一系的长子长孙,甚至比司马炎本人更有资格做皇帝。
故而经过多方权衡,晋朝为司马懿上的庙号是高祖,司马师的庙号是世宗,司马昭则是太祖。我们都知道太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王朝肇始之君,既然晋朝的太祖是司马昭,那么以司马炎为代表的太祖后裔是正统的帝系。而被封为齐王的司马攸,事实上已经被排除了继位的可能性。
隋唐两位高祖
在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历史中,中原大地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直到隋朝的出现。隋朝从兴起到灭亡非常迅速,取而代之的唐朝则让中原大地再次回到大一统王朝的局面。巧合的是隋朝和唐朝都是既有太祖,又有高祖的朝代。
杨忠,弘农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是北魏到北周时期的名将。他神武过人,多次击败南朝军队,因功晋封随国公,食邑一万户。光大二年(568年)七月,杨忠去世,享年62岁,赐谥曰桓。杨忠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杨坚,便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皇帝宇文阐将皇位禅让给了他名义上的外祖父随国公杨坚。杨坚嫡长女杨丽华嫁给了北周宣帝宇文赟,而宇文阐正是宇文贇的儿子。虽然他并非杨丽华所生,但杨坚之女毕竟也是他的嫡母。
杨坚登基之后追尊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隋朝原本的皇太子是杨坚的嫡长子杨勇。但是随着嫡次子杨广以晋王的身份平定江南之后,二人之间的夺嫡之争进入白热化。最终杨勇被废,杨广被立为皇太子。杨坚死后,杨广为老爹上了一个高祖的庙号,如果不出意外,日后他就是隋太宗。可惜隋朝二世而亡,杨广被表哥李渊谥为炀皇帝。
李虎,代北武川镇人,魏,西魏名将,八柱国之一。李家号称是北凉皇帝的后裔,但李虎之父不过是个小官,直到李虎横空出世,李家才开始发达起来。最后李虎不但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还官拜太尉,封陇西郡公,一时风光无两。
大宝二年(551年),李虎去世,赐谥曰襄。李虎长子李延伯早逝,次子李真战死沙场,故而在其死后由第三子李昞袭封陇西郡公。北周取代西魏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昞也得以进封唐国公。太建四年(572年),李昞去世,其子李渊袭封唐国公。李渊之母和杨坚的妻子是姐妹,因此李家在隋朝依然吃得开,并且最后篡夺了皇位。
由于唐朝的名号来自李渊的唐王,归根结底来自于唐国公,也就是李虎。因此李渊登基以后追尊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而且李虎算是西魏的臣子,比起最终是北周臣子的隋太祖杨忠地位更高。以李虎作为太祖,也有李唐王朝想要压过隋朝一头的想法。
唐朝开国之初,李渊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后面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了,“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杀,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享年70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至于李世民,则在驾崩后如愿以偿获得了太宗的庙号,完成了杨广未竟的心愿。
从晋朝为司马懿上高祖的庙号开始,所谓的高祖和太祖,就成了后世皇帝斗心眼的手段。比如南北朝时南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他本是白手起家,按理庙号应为太祖。但就因为长子刘义符即位不久就被废,由第三子刘义隆做了皇帝。基于和当年司马炎同样的想法,刘裕的庙号变成了高祖,而刘义隆驾崩后的庙号却是太祖,委实是不伦不类,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