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新闻应该怎么读?《Bad News》告诉你答案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新闻应该怎么读?《Bad News》告诉你答案 读书、看报,通常被认为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说某人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常会揶揄他“不读书,不看报”。诚然,“书籍是人类

新闻应该怎么读?《Bad News》告诉你答案

读书、看报,通常被认为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说某人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常会揶揄他“不读书,不看报”。诚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看报”果真发挥了它的作用吗?

用《Bad News: What the Headlines Don’t Tell Us》作者的话来说,新闻不是你想的那样,它并不代表正在发生的事情,它并不适合作为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工具。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爆炸的速度得以快速的提升,随之而来各种渠道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世界,新闻成为我们与世界保持同步的纽带。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最新、最准确的消息。各种媒体和移动终端为我们这种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便利地“消费”自己需要的新闻。但我们很少深入探究一条新闻从其发生到到达我们这里整个链条中每个环节的处理对新闻本身所产生的影响。

不讨论虚假新闻,即便是真实的事件,作为一个新闻出现在媒体上,也并不一定与真实的世界相吻合。书中提到了下面几个例子。

面对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和某个人在睡眠中死亡这两件事,新闻从业者肯定选前者。但后者中的某个人如果是非常著名的人物时,媒体的权衡就会发生变化。作者说道,如果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即便不是他死去这样的事件,而是他生病甚至是有生病的可能,也会吸引人们的目光。

再如新闻中的持刀犯罪明显比自杀要多。但在伦敦,在持刀犯罪中死亡的人只是自杀死亡人数的七分之一。因恐怖袭击而丧生的人,跟被蜜蜂蜇伤而死亡的人,数量差不多。但恐怖袭击一旦发生就立即上头条,社会各方面也会对此产生反应。而没有人会认为“对蜜蜂进行立法”的要求是正常的。

对这一点,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每当出现儿童走失的事件时,拐卖儿童相关的信息会极大刺激人们的神经。对人贩子是众口一词的深恶痛绝,恨不能将他们枪毙N次,很多人都要求对人贩子进行严苛立法“杀无赦”。网络上各种揭秘拐骗手法的段子五花八门。但是,在我们身边拐卖儿童的事真的很多吗?如果对国家统计局官网上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你会发现:一年中,因意外而死亡(交通事故、溺水最多)的少年儿童实际上要远超走失的(有一部分是离家出走而不是被拐)。作为儿童的家长,我们更应防范的是车轮子而不是人贩子。

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要符合一定的要件的。只有达到了这些要件,才能登上头条。然而达到这些要件的事毕竟是少数,头条也就成为一个“片面”的世界。

实际上片面地看世界也不只是新闻。比如那些公知们。武汉的方方认为多数媒体上的内容是片面的,她只接受她道听途说的一些信息,让这些局部成为她的眼中的整体。

作者基于新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的反思。即便是科学新闻也存在类似上面的问题。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的人早死的风险增加32%”。

作者对这个新闻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读过这个新闻后,你所知道的并不比你根本没有读过这个新闻要强很多。

那新闻是不是就不必要了呢?

当然不是。作者以巧克力作为比喻。新闻就是生活的巧克力。偶尔吃吃可以让你有滋有味,但只吃巧克力恐怕你的身体会出问题。

最主要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些如何利用新闻的方法。学会了这些方法,你将不再被新闻牵着鼻子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