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为何要杀害那么多功臣?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为何要杀害那么多功臣?
最近在读《明朝那些事儿》,这算是一本有关于明朝的小说,也算是一本有关于明朝历史的读书心得。
我是一个很懒的人,不愿意费脑筋去研究卷帙浩繁的《明史》,这本书却可作为对于《明史》阅读的一本辅助资料。
在书中,朱元璋的崛起历程被细致描绘。但是,最令我震撼的却是,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戮。
且不说傅友德、冯胜这些名将之死,就是一场“胡惟庸案”,一场“蓝玉案”,就几乎将明初的功臣宿将一网打尽。
甚至那位历史上堪与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也是朱元璋命胡惟庸赐药,结果莫名其妙,中毒而死。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杀害那么多的功臣呢?
在笔者看来,朱元璋会杀戮功臣,无非以下三个原因:
1,和平时期,骄兵悍将依仗功劳,违法乱纪,成为不安定因素
在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手下有一大批功勋宿将,他们在坐享战争胜利果实的同时,却也在危害社稷。
最有名的是一个叫朱亮祖的功臣,被朱元璋封为侯爵,成为地方上的一名守备将军,手握重权。
可是,这个朱亮祖居然勾结地方豪绅,干预地方政事。县令道同抓到一个罪犯,依律将明正典刑。
朱亮祖居然派军队包围县衙,抢走罪犯。县令道同参奏朱亮祖违法行径,却不想朱亮祖诬陷道同的本章先到朱元璋案前。
朱元璋一时失察,命人处死了道同。可等看到道同本章后,朱元璋才知杀错了人,恼怒之下,处死了朱亮祖及其长子。
骄兵悍将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朱元璋举起屠刀,却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啊!
2,防止萧墙之患,为子孙后代执掌江山做准备
朱元璋也不愿落下杀功臣的恶名,可他担心继任者不能驾驭这些功臣。
譬如朱元璋选的太子朱标。这位太子自幼接受了很好的儒将教育,如果能活到即位,应该是一位明君。
但太子朱标的仁,在朱元璋看来,那就是一种柔软,很难像自己似的掌控这些骄兵悍将的。
更何况,朱标先于朱元璋过世,朱元璋只能选皇太孙朱允炆。可这个朱允炆比其父朱标更不如。
如果说朱标在朝廷中还有些威望,那这个朱允炆纯粹就是个黄口孺子,他即位大明的天下不一定落到谁的手中。
没有办法,后代都太不争气了。朱元璋也就只能对功臣宿将举起了屠刀。
3,曾经侄子的背叛,刺激朱元璋养成了很强的猜忌心
朱元璋会无情杀戮功臣宿将,起源于他的猜忌心理。而会造成他这种猜忌心理,乃是源于他亲侄儿朱文正的背叛。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更是朱元璋部下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上将。
著名的洪都防守战,朱文正以微弱的兵力,硬生生扛住了陈友谅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为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立下第一功。
但他因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来居然暗中勾结张士诚,要从背后攻打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后捉住朱文正,就要杀了他这个亲侄儿,亏得马皇后求情,朱文正才逃得活命。
朱元璋曾对朱文正寄予很大的期望,一时封赏少了也只是为以后给他更大的封赏,可朱文正的背叛却深深刺激了朱元璋,令他不敢再轻易相信别人。
可以说,朱文正这个亲侄儿才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始作俑者!
总结
以上就是朱元璋会杀戮功臣的原因,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