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翻译(酹怎么读)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翻译(酹怎么读)
大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科,也是科举史上的名榜之一。请看看本榜录取的部分考生:苏轼、苏辙兄弟,曾巩、曾布兄弟,程颢,王观,等等。“唐宋八大家”,本榜就占仨。程颢,是著名的“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王观,则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词人。
本科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阅卷结束后,欧阳修对一个考生的答卷极为赞赏,原本打算将其定为状元人选。但是欧阳修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份答卷应当出自自己的学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就将其安排在了榜眼的位次上。等到试卷拆封还原之后,欧阳修才发现自己张冠李戴了,这份试卷的主人原来是苏轼。本科状元桂冠,阴差阳错地归了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氏章衡。
苏轼,乃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氏,祖籍河北栾城。金榜题名之时,苏轼年方弱冠。而苏轼的弟弟苏辙,只有十八岁。苏氏两兄弟,双双少年成名,堪称科场佳话。
苏轼的答卷,给欧阳修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考后苏轼拜谢考官时,欧阳修还专门问他,答卷中的几句闪光金句出自何处。苏轼答,句子只要切合题意就好,没必要对出处刨根问底。其实苏轼是没好意思说,哪有什么出处啊,那几句话是本人自己编的。对苏轼的回答,欧阳修没有丝毫不快,反而认为苏轼机智敏捷,不拘泥于古人,善于活用创新。欧阳修随后的一番感叹,准确地预言了苏轼的未来发展:“这个后生小子读书走心,懂得活学活用,将来文章必定独步天下!”
进士及第后,苏轼的父母先后撒手西去。按照官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苏轼必须回家“丁忧”守丧。这一守,就是五六年。等到苏轼处理完这些事情,回到京城报到上班时,正赶上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运动全面推开。欧阳修是变法的反对派,苏轼作为他的门生,自然被革新派视为天然的保守派。而苏轼本人,也确实就变法运动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客观地说,苏轼并不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对变法运动,他不是全盘否定,而只是就其中的弊端和不完善之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苏轼的行为,令王安石大为震怒,采取了一些比较严厉的手段对苏轼进行打压。自感在京城难以立足的苏轼,便主动申请到地方任职。王安石乐得顺水推舟,打发苏轼远远地离开京城,眼不见心不烦。此后,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期间励精图治、革新除弊、简政便民,政绩颇佳。从在地方任职的所作所为看,苏轼真不是那种冥顽不化的守旧派。
在湖州期间,苏轼给皇帝写了一封带有感恩表态性质兼具的就职报告(《湖州谢就任表》)。这原本属于例行公事,但苏轼的文人秉性,使他在写东西的时候,喜欢使用夸张比喻等文学手法,字里行间充满感情色彩,即便是写官样文章也如此。在这封信中,苏轼就写了一些比较刺耳的话语。这一下,让反对派抓住了小辫子。他们上纲上线,指控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他们还使用了“文字狱”的手段,从苏轼的诗词文章中,断章取义地摘录了一些句子,以证明他对朝廷、对皇帝的不满由来已久,实属罪大恶极。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就被纪检监察人员,请到纪检监察机关(御史台)喝茶去了。被此事所牵连的官员,达数十人之多。这一事件,便是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驾轻就熟地大兴“文字狱”,不知是不是受到了“乌台诗案”的启发。所谓“乌台”,在宋代是御史台的别称,因为那个办公大院里的乌鸦比较多一些。
在关押审查期间,苏轼受到的待遇,远非喝喝茶、谈谈心那么文明。查来查去,一些人认为苏轼犯罪证据确凿,强烈要求将苏轼杀无赦、斩立决。也有一些人为苏轼说情,认为他罪不至死。争执不休之下,是王安石的一句话起了决定性作用:“哪有开明盛世乱杀才子大臣的道理!”王安石能够不计前嫌,救苏轼一命,令人感佩。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断崖式降级,安排到黄州做了团练副使。这是个最低级别的散官职务,按照宋代官制,这样的散官领最低的薪水,啥事也不管,政府也不负责提供办公室和官方宿舍。为了补贴家用,苏轼与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菜种粮。苏轼“东坡居士”的雅号,就是这么来的。苏轼还有个雅号“苏仙”,这也是本篇标题称其为“大仙级才子”的原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意境美轮美奂,超然潇洒至极的《定风波》,说明苏轼是个有着坚定理想抱负,不肯随波逐流的人。饱含豪侠快意之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作者坦荡旷达、不畏艰险坎坷的胸襟情怀。
东山再起后,苏轼担任过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知制诰等职务。苏轼的仕途,真是太坎坷了。司马光出任宰相后,原本被变法派打压的苏轼,又不见容于保守派。此后,苏轼又数次遭到贬斥,甚至曾被流放性质地发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任职。在宋代,这样的惩罚措施,只比杀头强一点点。
苏轼是个令人敬佩的人。他那么有才,人生际遇却那么不堪,想想都令人心疼。然而,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挫折厄运,都没有改变他达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没有妨碍他力所能及地为民众做些好事实事。其胸襟之宽阔,令人叹为观止。比方说,苏轼在外放杭州知州期间,带领民众疏浚西湖,在造福民众的同时,还为后世留下了著名景观“三潭印月”和“苏堤”。再比方说,他在儋州任职期间,大力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受到了民众的深深爱戴,人们用“东坡村”“东坡路”“东坡井”“东坡桥”,甚至是“东坡话”等方式,来缅怀纪念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被视为豪放词派扛鼎之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在人生最倒霉的时候,能写下这样的作品,放眼古今,几人能及?其中除了豪迈豁达、未酬壮志,兼之那么一点点自嘲,哪有丝毫怨天尤人、颓废落魄的影子?
苏轼是个多面手,在诗词文章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精品佳作数不胜数。在这其中,苏轼在词作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又大于他的诗作和散文。继柳永之后,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主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宋词走向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们都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一代宗主,有些人却不一定知道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作水准也很高,丝毫不输婉约大腕。并且苏轼婉约风格词作的数量,远多于豪放风格的词作。尤为难得的是,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作中,永远都有一抹开朗达观的亮色,少见悲悲切切的阴暗。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这首《蝶恋花·春景》,写得何其清新婉约,写景状物何其生动传神,其中又不乏洒脱明快之色调。“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总被无情恼”两句,更是成为众口相传的千古名句。
苏轼为思念弟弟苏辙所做的《水调歌头·中秋》,有人认为是婉约之作,有人认为是豪放之作。其实,这是一首婉约与豪放兼具的佳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言情婉转深沉,眼界超然豁达,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堪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媲美。
苏轼的诗,也是佳作多多,在此仅举两例。先来看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短短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不仅写出了庐山千变万化之奇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是成为了人们至今还在经常使用的成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友人画作的题诗。大家就是大家,“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苏轼在应景之作中都能信手拈来,可见其功力之高深,让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苏轼的绘画和书法造诣,也达到了宗师级的水准。苏轼的画作和书法作品,如今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六十四岁那年,苏轼病逝于从贬所返京途中。
苏轼才艺多多、故事多多、看点多多,用这样的篇幅对他进行介绍,笔者感到有些对他不起。但考虑到全书篇幅的大体平衡,本篇还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同榜进士同学曾巩,只能就此打住。
笔者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对“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自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曾巩不仅是位历史名人,还做过济南府的父母官,并且还是位好父母官。于情于理,都不能将其置之不顾。
曾巩,乃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氏。进士及第之时,曾巩已经三十八岁。有意思的是,曾巩与两个弟弟曾牟、曾布一同金榜题名。入仕后,曾巩的任职经历主要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七八个州府的一把手。曾巩为官清正,勤奋敬业,所到之处口碑颇佳。
进士及第十四年后,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宋代齐州的治所,就在今山东济南市城区。在齐州任职期间,曾巩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大抓城建、打击豪强,深受民众拥戴。以至于朝廷要调曾巩他处任职时,“州人绝桥闭门遮留,夜乘间乃得去。”这句话需要翻译一下:当齐州民众得知曾巩要调走的消息之后,把出城的桥弄断,关闭了城门,千方百计挽留这样的好父母官。为了不扰民,曾巩只好于夜深人静时分悄然离去。
曾巩在齐州任职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这段时间,一定是民众安宁祥和、地方吏治清明之时。“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不知道,曾巩在作别齐州之际,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但是我知道,那断掉的桥梁和紧闭的城门,就是民众为他送别的笙箫。曾巩以这样的方式告别齐州,是对一个官员政绩的最大肯定,也是对他的最好缅怀。有曾巩这样的父母官,实乃一方百姓之福祉。
享誉天下、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胜景趵突泉,民间曾有多种名称。最终正式定名趵突泉,也是因为曾巩。三股泉眼喷涌如轮、宛如冰雕玉砌的趵突泉,令曾巩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虽然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称于世,但曾巩也是个身为诗人。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他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于是,一首被泉城民众世代相传的《趵突泉》,便从曾巩的笔尖流淌而出:“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湿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傍形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曾巩的《趵突泉》,写出了趵突泉气势夺人的风姿、冰清玉洁的品质,以及悠久美好的历史由来。诗中的“娥英”,指的是大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英。而趵突泉曾名为“娥英水”,源自“舜耕历山”的故事传说。
苏轼、曾巩的同榜进士同学王观,有首词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为宋词名篇,不应错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首词妙在比喻巧妙,意蕴深长。把春水比作眼波,将青山喻为眉头,“眉眼盈盈处”堪为神来之笔。好友分别,山重水复。但只要友情长存,无论身在何方,相隔多少山山水水,都如收眼底、聚眉间。更是像那温暖的春风,永驻心头。诗意的婉转含蓄,此为典范。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