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唐代女子化妆步骤是(开眼界!详解唐朝女子化妆七大步骤,真是一点也不比现代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唐代女子化妆步骤是(开眼界!详解唐朝女子化妆七大步骤,真是一点也不比现代 人简单!) 那是8世纪末的一个初夏时节,那时的长安就像今天的西安一样温暖。正是牡丹花盛放的艳

唐代女子化妆步骤是(开眼界!详解唐朝女子化妆七大步骤,真是一点也不比现代人简单!)

那是8世纪末的一个初夏时节,那时的长安就像今天的西安一样温暖。正是牡丹花盛放的艳丽多姿,几位名媛精心装扮一番后,便带着宠物和侍女出游了。

大唐名媛的下午茶时光,是赏花、遛狗,与闺蜜聊聊刚刚入手的西域名品……

出门游玩,精致妆容必不可少。只是大唐女子的妆容,已经不是化妆那么简单了。

化妆时,她们注重颜色的堆积与人工的雕琢,大片的白底、鲜艳的胭脂、颜色多样的花钿等,面部妆容无比浓艳且华贵。这样的脸,仿佛是油画画布,可以恣意描绘大唐的盛世风情。

《步辇图》&《簪花仕女图》

妆容并不是一天炼成的。在一张从前的照片里,我们发现了她们纤细瘦弱,妆容淡雅的旧影。

从《步辇图》里弱柳扶风到《簪花仕女图》里的面部丰腴、艳丽奢华,大唐女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大唐女子化妆七步走

养 生 式 OR 自 杀 式 敷 粉

为了白,我们无所畏惧

白是古代女性永恒的追求。

生不是玉颜,擦层粉来凑。无论化什么妆,都离不开雪白的素粉。当时主要流行两类的粉底:铅粉和米粉。

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完全是一种自杀式美白

唐代加蘭小粉盒

然而,这都爱美女性来说都不是问题。她们还会在铅粉中添加一些辅料调和使用:大唐女子会在粉中掺入一些来自西域的香料,制成迎蝶粉。

相比之下,那些敷米粉的女孩子,则是非常养生了。《说文解字》里写道:“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

《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粉的制作比较注重米的品质。米要选用梁米或粟米,将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发酵腐烂;再洗去酸气,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

最后放于日头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

《艺伎回忆录》 剧照

唐代女子傅粉也分薄厚,薄薄一层的素粉妆,就相当于现在的裸妆。也有涂得厚厚的白妆,它的影子还活在日本艺伎的妆容上。

涂这么厚,不知道会不会卡粉哎。

抹 胭 脂

美妆届的一股红泥流

▲酒晕妆 唐《弈棋仕女图》局部

“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晕掌中,施以两颊。”胭脂,也是古代女子不可缺少的化妆用品,故而后世有“红颜”一说。

其实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一个在中国女子美妆史上留下了鲜红一笔的男人。中原女子美妆时的必备单品:胭脂,正是他从西域带回的。

中原女子对此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仔仔细细地装在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唐朝的时候,人们称胭脂为“红粉”,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

王菲造型与唐代酒晕妆类似

胭脂一般抹在敷完粉后的两颊上,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满面施朱或是晕染眉眼等处。涂法、浓淡也各有不同。比较浓的,一般称之为酒晕妆,比较淡的则称为桃花妆。

大唐女子,对胭脂的需求量真不是一般地大。我们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 弈棋仕女图中的女子 酒晕妆

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到“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洗漱完毕的宫女,她脸盆里就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简直是大唐一股红色的泥石流。

画 黛 眉

三百六十五天,不带重样的

唐《宫乐图》,仕女化醉妆、一字眉或愁眉、点樱唇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它是地位甚至高于眼妆。在没有韩式半永久的古代,流行过很多眉式。

秦朝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为推崇。

唐代女孩们非常讲究“削发露额”,甚至会刮掉原始的眉毛,用黛勾勒出不同式样。大唐女子在眉形上勇敢尝试,把两撇眉毛画出了天花乱坠的样子。唐代是眉妆式样井喷式爆发的巅峰。

《捣练图》中有长眉、远山眉,《宫乐图》中为一字眉、愁眉

根据《妆楼记》的记载,还评选过潮流十大眉样:鸳鸯眉,又名八字眉;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又名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

最特别的眉形,要数《簪花仕女图》中的短眉了。这就是唐代著名的“桂叶眉”,元稹曾说:“莫画长眉画短眉”。

《簪花仕女图》中四位仕女

此时天宝年间的长眉已经不再流行,而这种眉形短阔、形状像桂树的叶子“桂叶眉”开始风靡全唐。

是奇特的审美,但是在短,而上扬的眉毛里,却有大唐风韵,那股放飞自我的豪气在。

贴 花 钿

论如何把亮片贴出高级感

▲凤雉形花钿 唐《舞乐屏风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花钿是大唐女子的贴片史,必须浓墨重彩说说。

花钿并不起源于唐代,但无可争议的是,这一装饰物也是在唐朝时达到顶峰的。花钿的演变,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商熷过程。

到了唐代,它已经从最初的圆点花钿,也就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女俑,额部和两颊上的红色圆点,演变出各种花朵造型,抽象图案。花钿的材料,也从彩纸、绸缎发展到金箔、鱼腮骨、云母片、螺钿壳、茶油花子、翠鸟羽毛等。

花钿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专用于簪首,为头饰;另一种贴在额头,是面饰。那种把花钿贴在额部的妆型,就叫做“落梅妆”。

如何把亮片贴出高级感,大唐女子们最有发言权了。

点 面 靥

是谁的小酒窝,还没画上小点点?

唐·彩绘木身锦衣裙女俑(新疆吐鲁番出土)&范冰冰版武则天

靥原指酒窝,面靥又称“笑靥”、“妆靥”、“花靥”。点面靥是指用各种颜料在两颊酒窝处点搽一定的形状或花纹,有红、黄色圆点或月、钱等图样,以增妩媚。

相传当妃子身体不适,不能接受帝王临幸时,便会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便演变为脸上的装饰。

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面靥却是成了脸上非常有辨识度的两点。

描 斜 红

血腥式审美?

斜红,是这个玩意。

斜红一般涂在鬓部到颊部之间,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胭脂画出明显的“血痕”,追求那种鲜血欲滴,疤痕累累的感觉。那弯“明月”应该是“血痕”的变异和发展,它倒是使妆面活泼和俏丽起来。

▲卷云状斜红 唐墓绢画《伏羲女娲图》(新疆吐鲁番出土)

除了月牙形,还有伤痕状、卷云状斜红,但这种装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大唐王朝的衰败而逐渐消失。

它是一款大唐女子限定的装饰了。

涂 唇 脂

樱桃小嘴拥趸者

唐《宫乐图》局部,仕女为“樱桃小口”

走完前面的流程,就到了化妆点唇的关键一步。

唐代的点唇方式20多种,主要以颜色来区别。这么说来,也只有不到20种色号,如大赤色、鲜红色、浅红色等。

在唐代仕女画,尤其是玄宗以后的仕女画嘴唇都那么小,小到比鼻翼还窄。这其实是画家做的处理,并不完全写实。不过,当时流行“樱桃小口”是没跑的了。

以上七步,是唐朝女孩子化妆的基本操作了。

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顿化妆操作猛如虎,大唐女子的定妆照会是怎样的呢?

酒 晕 妆

妆 容 特 点:化妆时, 先施白粉, 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 搽在两颊, 浓者叫做酒晕妆。它的重点是要把腮红和眼影晕染在一起,模糊了两者色块的界限,营造出一种醉酒微醺的感觉。

落 梅 妆

妆 容 特 点:“落梅妆”的由来,也是一个奇奇怪怪的故事。据传,在某一年正月初七那一天,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在含章殿外梅树下睡觉,微风吹来,一朵梅花落在公主额上,额上被染上花瓣形状,三日不落,香气袭人。

然后宫女们纷纷效法,将五色绸缎或金银箔片修剪成梅花形的花钿,贴于额部,成为一时风尚,并将此妆称为“落梅妆”。古人的风尚来源,都让人觉得非常不牢靠。

但落梅妆倒的的确确是流行起来了。

斜 红 妆

妆 容 特 点:“斜红妆 ” 也叫 “晓霞妆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流行于初唐时。 据张泌《妆楼记》载:“夜来初入魏宫,一女,文帝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 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供用胭脂仿画,名晓霞妆。 ”是非常诡异的追求。

三 白 妆

妆 容 特 点:这是一款来自千年前、为了凸显面部立体感的妆容。脸部染出红晕之后,而额头和下颌、鼻子三处却为白色。这种方法,使得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加高挺,这便和现代打造面部立体感的方式相近了。

除了粉底、腮红、描眉等基本流程,阴影、高光等一个步骤都不能少的。

《簪花仕女图 》局部

除了艳丽的面妆,大唐的女子们还流行梳各式各样的低髻、垂髻和高髻,穿宽服大袖,头戴大朵牡丹花。

这些多少有点瞠目结舌的女性时尚,使人想起那个那个最昌盛、最旖旎的国度。如日中天的国力、血脉旺盛的生命力、八面来风的宏大气度,在另一方面也成全了生活在其中的那些任性的大唐女子们。

她们骑最烈的马,穿最洋气的衣服,抹最红的胭脂,袒装低胸,是长安朱雀大街上最动人的一股势力。

她们敢于爱,敢于美,也在彩妆的探索中踏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你觉得奇怪吗?

她们说,我乐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