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为什么要逃往魏国
廉颇为什么要逃往魏国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第一大将。
长平大战,赵孝成王派赵括替换老将廉颇,结果被秦军大败,四十万赵军全被坑杀。赵国的国防力量受到毁灭性打击。
赵孝成王又羞又愧,只好再次起用廉颇,封廉颇为相国,食邑尉文郡,赐号信平君。
燕王派相国栗腹出使赵国,以五百金为赵王上寿,与赵国结好。
栗腹回来后,对燕王说,经过长平大战,赵国的丁壮都死光了,剩下的男人除了老的就是小的,根本没有战斗力了,现在正是消灭赵国的好机会。
燕王问昌国君乐间,这事靠谱不?
乐间说,赵国历来是四战之国,他们常年接受战争的洗礼,人自为战,全民皆兵,根本不怕打仗,战斗力也不可小觑。我们千万不要轻举妄动,不着狐狸惹一身騒。
燕王说,我们以多击少,用两倍于他的兵力行吗?
乐间说,不行。
燕王急了,那用五倍兵力行不?
乐间说,不行。
燕王大怒,你小子这不是跟我故意捣乱吗?
燕王又征求群臣意见。
群臣这些年都被训练好了,明白谁说真话谁倒霉,都学乖了,见燕王一心要攻伐赵国,于是全都躬下身子高举双手激昂地说,大王英明,在您领导下分分钟就能把赵国给灭喽。
燕王大喜,当即派栗腹和卿秦为大将,分兵攻打赵国的鄗和代地。
赵王命廉颇为将,赵军同仇敌忾,大败燕军,击毙栗腹,生俘卿秦、乐间。
乐间劝燕王不要做蠢事,但燕王这样的蠢人不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结果捉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栗腹给燕王出了个馊主意,满朝文武看着燕王的眼色说话,结果两个家伙一个被杀一个被俘,成了天下人的笑料。
最冤的是乐间,跟燕王直言利害,不被采纳后又随军行动,最后也做了赵军的俘虏。一个国家的战略错了,忠臣良将再有本事也是白搭。
当然,廉颇这个战胜国的元帅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凭赵王的智商,他和燕王不过是半斤八两。
赵军大破燕军后,乘胜追击,围攻燕国都。
就这样,燕赵之间来来往往打了好几年,正打得热闹时,秦国又乘机打赵国和燕国的主意,赵国与燕国被迫罢兵求和,联合抗秦。
这么多年赵国能够在强国夹缝里挣扎生存,全靠廉颇这个“赵之良将”苦撑危局。
但,赵孝成王并不信任他,也不喜欢他。主要还是觉得他说话太直、太臭,不会来事儿,不会拣领导喜欢的话说。也就是在军事务上还有点用处,所以一直还将就用着他。
二十一年,赵孝成王卒。
廉颇率军攻破秦国繁阳,战事正节节胜利的时候,却突然被解除兵权,换了个没有多大本事、只会拍马逢迎的乐乘。
廉颇一时激愤,打跑了来接收兵权的乐乘,然后单骑出逃魏国。
论理你可以说廉颇是个叛国者,也可以说他不忠诚,但像赵孝成王这样愚蠢、自用的国君保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不出走,等着挨刀,那不是标准的大傻子吗?
你可以说君为臣纲、国为民纲,为臣、为民的必须绝对忠诚,但别忘了后面还有两句话,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不正,民起攻之。
这是为臣的为民的天赋权利,如果没有了这个权利,与地下的蚂蚁、山上的牛羊还有什么区别?